作者:羅志恒、馬家金、牛琴(羅志恒為嶽開**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主任)。
事件
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對2024年經濟工作進行剖析研究。
年底的政治局會議非常重要,它將為即將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和明年的《工作報告》定下總基調,確定明年經濟工作的大方向。
本次會議有一些新的表述:“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加大巨集觀調控力度”“積極財政政策適度加強,提質增效,穩健貨幣政策靈活適度、精準有效”“要增強巨集觀經濟政策導向的一致性, 加強經濟宣傳引導“,”要著力擴大內需,形成消費與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迴圈”。
風險提示:外部衝擊超出預期,房地產市場低迷程度超出預期。
解釋
一是大局判斷:經濟回公升向好,成績來之不易;今年的經濟復甦充滿曲折,仍需鞏固和加強
會議強調了今年經濟工作的重要性,肯定了來之不易的成績。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元年,也是新冠疫情防控三年過渡後經濟復甦之年”,年初設定的經濟增長目標能否順利實現,不僅直接關係到國計民生, 但也會影響期望。我們“頂住了外部壓力,克服了內部困難”,最終實現了“中國經濟的反彈”。 從經濟執行來看,2024年我國經濟執行將是乙個曲折的復甦期,總體上處於疫後復甦態勢,在服務業持續復甦的帶動下,一季度開局良好,二季度下行壓力加大,三季度持續反彈。
同時,會議還指出,經濟復甦仍需“鞏固和加強”。 這源於今年經濟復甦的三個核心特徵:
一是經濟復甦的不平衡性,當前經濟復甦是結構性復甦,而不是全面復甦主要受服務業和高階製造業帶動,但房地產、金融業、網際網絡平台經濟仍受到一定衝擊。 因此,就業也是結構性的,由於對服務業和基礎設施的投資,農民工的就業狀況有所改善,但青年就業壓力更大。 結構性復甦的原因是,2024年是疫後復甦元年,疫情期間被壓制的集聚服務業增長一流;房地產等其他行業在預期低迷的基礎上疊加供需逆轉,導致房地產銷售和投資持續下滑。
二是當前經濟復甦不穩定由於國內活力不足,表現為消費和製造業投資復甦不足,民間投資仍為負值。 在這樣的需求結構下,經濟將受到外部變化的較大影響,外部環境的變化將導致經濟執行波動加劇。 例如,2024年中國出口將相對符合南韓、台灣、越南的出口節奏,這與全球經濟執行的步伐有關,外部環境仍將對中國經濟執行產生較大影響。
三是今年名義經濟增速低於實際增速因此,居民收入增速、財政收入增速、企業營業收入和利潤增速偏低,導致巨集觀和微觀感受的背離。 實際GDP增長52%,名義增長率僅為49%。
二是政策基調更加積極,強調“以進促穩,先立後破”,但不是大灌,從而實現有效的質的提公升和合理的數量增長
會議指出:“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斷的原則,加強巨集觀經濟政策逆週期、跨週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和“加大巨集觀調控力度”。
事實上,“先建立後打破”並不是第一次被提及**,這對新舊動能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尤為重要。 在中國長期改革的程序中,“摸石過河”、“漸進實驗”等做法是先建立後分解的途徑。 2021**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到這樣一句話:“要堅持穩中求進,要把握調整政策、推進改革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堅持先站後破,穩紮穩打。 要加強統籌協調,堅持制度觀念。 2024年3月5日,**總書記在參加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綠色轉型是乙個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要先站後斷,先斷後斷,先不斷“要實現'雙碳'目標,必須立足國情,堅持穩中求進的原則,逐步實現,不能脫離現實急於求成,搞體育'減碳',踩下'緊急剎車'。”
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面臨新的“三相疊加”,包括:解決累積性問題期、培育新興動能期、經濟轉型期。 這些疊加期本身就意味著潛在經濟增長率下行,這意味著改革和巨集觀調控難度加大,有利於降低“新三相疊加”帶來的失速風險。 累積問題解決期是指此前支撐經濟快速增長,其積極作用逐漸減弱,負面影響日益突出的因素,如人口紅利、房地產的野蠻增長、地方**債務投資等,對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但當前存在總人口減少、老齡化加劇、房地產開發舊模式不可持續、地方**債務風險上公升、公共服務存在短板等一系列問題。新興動能培育期是指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需要新動能的支撐,如從投資導向型轉向消費導向型、從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變、從被“卡住”到強鏈、自力更生等。 經濟轉型的痛苦時期是指解決積累的問題和培育新興動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乙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能會面臨經濟轉型的陣痛,如新老動能未能及時延續,導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創新驅動的工業發展比債務驅動的規模化更困難、風險更大、意義更小在產業轉型公升級過程中,新公司、新崗位不斷湧現,但也伴隨著老公司、老崗位的消失。
短期來看,會議對明年經濟和政策的總體基調是積極的,並進一步解釋了穩定與進步的關係即“穩中求進、進中促穩”和“加大巨集觀調控力度”,有利於推動明年經濟好轉,為復甦奠定堅實基礎。 穩定的經濟和社會環境是進步的前提,實現穩定的經濟環境也需要積極政策的支援例如,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以及持續發力和優化的房地產政策。 預計明年經濟將實現5%左右的增速,主要驅動力將是服務業、高階製造業和基礎設施投資。 漸進式政策促進了穩定的形勢和穩定的期望。 同時,要堅持穩中求進,把握調整政策、推進改革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堅持先建後拆,穩中有進做好新舊動能銜接,防範處置風險。
會議還明確,擴張性政策要“適度”,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強提質增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 最終目標是“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有效提公升和量量合理增長”,防範因洪澇和強力政策刺激導致的新刺激政策消化期風險。 2024年國際金融危機期間,中國啟動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和房地產刺激計畫,導致隨之而來的產能過剩、高槓桿率、高房地產庫存、房價飆公升加劇貧富差距、提高製造業成本等,經濟陷入“刺激前政策消化期”。
三是財政政策“適度加強,提質增效”:從數量規模型向效益效型轉變,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支出績效
會議指出,“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加大提質增效力度”。 財政政策基調與去年大致持平,一方面保持向好態勢,即加大支援擴大總需求、防範化解經濟社會風險,另一方面提出“適度”“提質增效”“加強逆週期跨週期調節”, 那是要根據經濟社會需要實施,不搞大灌,在高質量發展的框架下,積極財政依然活躍,避免財政風險大幅增加,使財政更具可持續性。
“提質增效”是近年來財政政策的重要目標這是由當前財政形勢的緊平衡所決定的,收支矛盾越是增多,越需要提高財政支出績效,這就要求收入端從追求數量和規模向追求效益和效果減稅減費;在支出方面,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前儲備和挖掘好專案,提高專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具體而言,明年的財政政策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發力:
一是積極財政政策主基調不變,2024年赤字率可能需要超過3%,赤字規模將由**主導。 2024年四季度新增發行1萬億元國債,提前發放2024年部分新地方債額度,有助於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為2024年形成良好開局。 要實事求是,正視實際赤字率,避免長期使用“控赤字+擴大專項債”導致赤字規模過小、專項債效率低的局面。 赤字率超過3%可以向國際國內市場發出更積極的財政政策訊號,這將有助於提振微型實體的信心。 同時,考慮到當前地方財政收支與防範化解債務風險的矛盾,將採用第一槓桿承擔更多支出責任或將資金轉移給地方政府。
二是財政政策要以支出政策為主,減稅降費等收入政策為輔,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在經濟低迷時期,支出政策往往比收入政策更有效。 因為減稅的收益政策要通過市場主體來做,傳導鏈條長,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 一旦市場主體信心不足,減稅降費等收入側政策不僅能刺激經濟增長,還會推高赤字和債務,陷入“減稅降費陷阱”。 過去,我國不斷出台減稅、降費、退稅、遞延等措施,有效緩解了市場主體現金流緊張的問題,提高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但也導致巨集觀稅負持續下降。
三是推動財政政策由重投資逐步轉向投資與消費並重,對部分特定群體發放現金補貼,促進消費盡快回公升,並以地方和地方次區域比例責任的形式實施逐步利用個人所得稅APP建立補貼群體篩選機制和基礎設施。 目前,我國生活保障覆蓋面比較齊全,因此要特別關注三個群體:1)生活保障門檻以上、社會平均工資低於城鎮低收入群體;2)農村低收入群體,特別是老年人,高於生活保障門檻,低於平均工資;3)失業大學生。
四是貨幣政策“靈活、適當、精準、有效”:更好地滿足合理融資需求,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動性
會議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預計將體現在四個方面:
首先,人們更關注貨幣政策的實際效果,而不是信用社的增長率。 2024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聯合召開金融機構論壇,要求“統籌考慮今年下兩個月和明年年初的信貸交付情況”和“優化資金供給結構,盤活現有金融資源”, 這可能使2024年的信用社融資在資料上不那麼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削弱了第一季度信貸交付的“良好開端”,但對實體經濟的支援實際上得到了增強。
二是要更好滿足居民剛性改善住房需求,不加區別地滿足不同所有制房企的合理融資需求,繼續向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傾斜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
三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要協調一致,保持穩健寬鬆的強度。 例如,地方政府增發國債、發行專項再融資債券,將收緊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央行應通過降準、MLF、公開市場操作等方式保持合理充足的流動性;雖然地方政府的主體責任應承擔建築物的交付、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的建設等主體責任,但金融機構也應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援。
四是增強貨幣政策獨立性和靈活性,降準降息空間更大。 多種政策工具要實現多個政策目標,不能指望單一的政策工具可以發揮主體作用,通過配套工具對沖和消除負面影響。
第五,加強巨集觀經濟政策的連貫性,協調財政和貨幣政策,協調經濟和非經濟政策
會議強調,“要增強巨集觀政策導向的一致性”,“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新型城鎮化和農村綜合振興,統籌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安全”。
這就要求明年的巨集觀政策要有全域性意識和系統觀念,政策制定和實施要圍繞第一項政策的總體戰略部署,處理好需求側與供給側、城鄉關係、發展安全與可持續性的關係。 近年來,政策總體落實情況良好,取得了積極成效,但部分政策之間缺乏系統性、整體性規劃,存在碎片化趨勢,制約了政策效果的協同發揮。 有效和高效的政策的前提是政策之間的系統規劃和協調,即避免收縮性非經濟政策對擴張性經濟政策的影響,從全域性出發而不是從部門標準出發。
一方面,財政和貨幣政策要積極協調。 貨幣金融政策要在數量和質量上與財政債券發行和債務轉換相協調,貨幣金融政策要支援房地產風險防範,預計明年還會繼續。
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加強經濟政策與非經濟政策之間的協調。 一些非經濟政策的緊縮效應,如過去一些地區存在的一刀切的環保政策、限電、部分行業的調整等,客觀上導致了企業和居民信心的不足。 減稅降費後,企業仍不敢大幅增加投資,居民也不敢增加消費,其結果是減稅降費不能有效拉動經濟增長,減稅降費效果減弱,落入“減稅降費陷阱”。 因此,有必要綜合考慮非經濟政策對經濟的影響,避免引發供給衝擊,挫傷市場主體的積極性。
6、加強市場溝通和預期引導,有效提振信心
會議提出要“加強經濟宣傳引導”。 近年來,一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被迫和被動應對”的特徵,主要是由於與市場溝通不夠,積極引導預期的力度不夠。 目前,經濟是結構性復甦而非全面復甦,部分受損群體在社交網路上發聲的能力更強,而這種負面情緒比正面情緒更具傳播性,更容易引起大眾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如果任其發展,任由這種負面情緒相互影響,微觀主體信心不足的局面將持續下去,拖累經濟復甦程序。
明年要提前做好與市場的充分有效溝通,及時、有效、有效地回應關注,完善宣傳方式。 經濟有亮點,也有隱憂,只有積極回應和回應,才能真正打消民眾的疑慮。 同時,政策也要引導預期,走在市場預期的前面,加強與市場的溝通。 避免讓市場等待政策出台,就要讓政策走在市場預期的前面,超越市場預期,從而打破低迷的市場情緒,調動微觀主體的積極性。
7、防範化解地方債務、房地產、中小銀行風險
會議提出“防範化解風險”,“要繼續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堅決堅守無系統性風險底線”。 “目前,主要風險主要集中在地方**債、房地產和中小銀行等領域,防範化解風險將集中在明年。
一是持續推進防範化解地方債風險,強化地方債務約束,防止隱性債務勢不可擋。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一攬子減債計畫”後,各地積極推動通過財政債務、金融化債務等方式解決本地區隱性債務。 截至12月8日,全國共有27個省份共發行專項再融資債券13770只17億元。 從區域分布來看,貴州、天津、雲南、湖南、內蒙古等債務負擔較重的省份成為本輪專項再融資債發行的主力軍,發行規模超過1000億元,分別為21488億元,12863億元、1256億元、1122億元、1067億元。 但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專項再融資證券化債務主要緩解了當前風險,仍需通過體制機制的聯動改革來遏制隱性債務的土壤。 在穩定巨集觀稅負的同時,釐清市場與市場的關係,界定責任和規模,解決無限責任的過度功能、支出責任過大的問題,是根本性的。
二是化解房地產風險,構建房地產開發新模式。 隨著我國房地產市場供需關係的重大變化,近年來房地產領域逐漸暴露出一些風險,如房地產企業債務風險、未完工房地產風險、房地產銷售和投資持續低迷等,對金融業產生了重大影響, 金融、經濟等方面。化解當前房地產風險,有幾個重要抓手:一是做好“保樓交割”,加強對房企預售資金的監管,防止期房未完工,保護購房者合法權益;二是防止健康房企流動性短缺,不加歧視地滿足不同所有制房企的合理融資需求三是提振居民購房信心和需求,根據本市政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援剛性、改善性住房需求四是加快保障性住房“三大工程”建設、城中村改造、公共基礎設施“兩用”建設,既能對沖房地產投資下滑,又能改善居民居住條件。
三是及時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防止風險擴散。 近年來,中小銀行在發展經營過程中積累了較多的風險。 2024年以來,部分城商行、部分地區鄉鎮銀行發生風險事件。 化解和處置中小金融機構的風險,首先要明確原則。 銀行風險處置措施分為最後貸款人措施(流動性支援)、存款擔保措施和行政接管措施三類行政措施,以及市場化措施:自救措施和銀行間互救措施兩類。 二是鞏固屬地責任。 2024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地方金融監督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明確提出“統一規則、地方監管、誰審批、誰監管、誰負責”的原則,明確了中央與地方金融監管的關係,將各種地方金融業態納入統一的監管框架。 最後,我們將大力推進兼併重組。 在兼併重組過程中,應明確重整的目的:如果主要目的是化解風險,則應考慮兼併重組過程中不良資產的處理。 如果主要目的是謀求發展,就要充分分析銀行的發展現狀,為新銀行制定一套特色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