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秋天是如詩如畫的篇章,那麼深秋就是最美的一頁。 江南的秋天很短,只有兩個多月,深秋也只有二十多天。 “千里江山遠方,蘆葦深藏寂舟”,在光影的每乙個小角落,如果用點心,總會有一些不經意的邂逅。 我曾經試著在乙個上午走遍西湖,但停下來的地方太多了,我經常猶豫不決。 我也曾在晨光中穿過森林,看到每一件**都變得通透而絢麗,隨著師傅的晨練,笨拙地舉手動了動,雖然沒有發現丹田的酸味,但在背光下還是覺得歲月是那麼的靜謐。
自從杭州、紹興兩地連上城際輕軌以來,一直沒有機會嘗試。 趁著古城深秋的色彩,不用自駕來一場一日遊。 沈園是觀賞秋色的最佳地點。 它原為南宋時期當地一位富商的私家花園,以陸游與唐婉的淒美愛情故事而聞名。 沈園內花草樹木稀疏,亭水閣,蜿蜒小徑幽靜,遊客稀少。 坐在水邊的孤鶴軒下,幾棵紅楓璀璨奪目,像是紅色的愛情,依舊吸引著狩獵的秋風。 八翼樓前的紅山毛櫸樹,不落時,如火,如心。 800多年過去了,小花園已經不是人了,早就找不到陸游“幾年的悲離”的痕跡了。 有一家人從俊美高大的銀杏樹下經過,我似乎感覺到沈園的秋色增添了不少溫暖。
紹興的扶山,因其盤旋盤旋,形似臥龍,曾被稱為“臥龍山”。 後來,由於舊紹興州的衙門位於山東麓,故改名為福山。 福山靜謐於喧囂之中,是紹興老民族的精神圖騰,也是吳越文化的故鄉。 我來過這裡幾次,深秋,當我回到這座山時,我似乎正在找回一段塵土飛揚的歷史。 秋風吹在路上,遇不到前來登山的遊客。 落葉鋪平了蜿蜒的小路,雄偉的翼樓荒蕪了。 我拍了幾張黃葉在閣樓前飛舞的照片,俯瞰著城市的一角,幾乎沒有被樹木遮擋。 下山時,只見一對情侶坐在古城牆邊,有話有說,彷彿在回望歷史。 紅楓在他們身旁飄揚,畫面十分溫馨。
從魯迅的故居出來後,就被水巷裡的天篷船吸引住了。 天篷船是紹興水鄉獨具特色的水上交通工具,因天篷的黑色油漆而得名。 是遊覽紹興的地理名片。 乘坐天篷船,穿梭於小橋和流水之間,前往紹興。 沿著寶珠橋、石門橋、九午橋,一直到城市廣場、一座山、一條河、一座古城、一堵牆、一瓦、一條老街,聽著沿途的槳聲,彷彿又找回了多年前第一次乘坐天篷船的感覺。 有一位美麗的年輕女士,她來不及找到與天篷船處於同一框架的感覺。 看到她惋惜的樣子,我幫她拍了一張天篷船側面的美麗照片,照片上的笑容已經告訴我她內心的財富。
唐詩道中的台州,不僅是遙遠海邊的寧靜荒涼之地,更是一片迷人的佛教聖地。 這一次,我沒有時間重走詩的古路,就來到了城市的樹林裡,讓自己沉浸在體驗中。 嘉拉涇文化長廊沿江延伸,再現了李白、杜甫、駱賓王、顧靖等詩人在這裡參觀山水的場景。 秋色的“唐詩路”上,有楓香、銀杏、蘆葦、橡樹、黑樹等眾多植物,每隔幾公尺就豎立著詩人的雕像,旁邊還有與台州有關的詩歌和人物簡介。 樹林裡很安靜,陽光斑駁地照在他們的臉上,照在石頭上刻的詩歌上,看起來有一種別樣的靜謐之美。
秋林成國畫中,千千棵黑樹在眼中閃耀。 當我走到市民廣場的這一部分時,在蔚藍的天空下,池塘邊上生長著一棵黑色的樹,鮮豔的葉子將秋色渲染到了極致。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優雅帥氣的。 就連躺在地上的石海豚也張開嘴,喝著秋色。 看到這個我喜出望外,我連續拍了很多照片。
在詩道的長廊上,我突然發現,幾年前還很年輕很瘦的銀杏樹,現在已經長得非常明顯了。 銀杏葉附近是桂花林,當我拍攝銀杏時,我清楚地聞到了一股香味。 要知道,江南桂花一般在中秋節前後綻放,秋冬之交有如此美妙的香味,實屬罕見!迎著桂花四季的秋風,靜謐優雅,不平凡,不是與春暖花開,而是在深秋靜靜地開花數次,聞著肉桂的香味欣賞銀杏,優雅的桂花與濃郁的杏黃同框,何等難得!我不知道是誰做的,桂花和銀杏在一起的時候是誰做的宋代詩人朱淑貞曾說:“西風對人都好,很秋就忙。 在一本清暗書的窗下,人與花分別芬芳”。 漫步在唐詩的路上,聞著花香,讀著大咖的傑作,我感覺自己也像秋天的樹葉,散發著桂花的芬芳。 這是一種非常美好的感覺。
湘湖是我的冥想湖,也是我除了西湖之外走得最多的地方。 湘湖太大了,深秋的時候,我繞著堤岸走的比較多。 早晚時分,湖面上的水清澈如鏡,彷彿能容納萬物。 四周漆黑的群山環繞,橙黃橙紅的樹葉點綴著,天空倒映在雲彩和五顏六色的秋色中。 沿著堤岸和兩岸緩緩走,走過古橋,遠遠地看到幾個行人在湖中蠕動。 在空中,有時有小鳥或蒼鷺和海鷗從樹上經過,它們非常快樂和放鬆。 在他們的頭頂上,幾分鐘後就要返回蕭山機場的飛機發出了隆隆的聲音,但鳥兒們可能更習慣了聽到,它們一點也不為所動,反而更加歡快地叫了起來。
陽光明媚已經乙個星期了,我見過太多明媚的楓香情,湘湖的午後變成了雨來了又不來,秋色之間的湖光像一朵淡淡的墨丹青,不厚不豔,不粗俗不喧嘩,一切都像乙個安靜溫柔的女人, 知性而直率,恰到好處。一兩艘小船在湖面上輕盈地遊弋,岸邊淡黃色的蘆葦和淡淡的楓樹林,與遠處灰藍相間的山巒和湖中央的孤島融為一體,瀰漫著一種空靈而遙遠的氣息,彷彿畫家用了“水墨色墨”的著色手法, 優雅而不遲鈍,形成一幅錯綜複雜的重疊色層的畫面,厚而薄。如此靜謐的風景,透露著濃厚的宋韻傳承。 看著兩位小姐聚精會神地畫湖,她們也是畫中的人物!
從香浦觀魚廊到“一鏡容天”水亭,向外凝視,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 水亭內有副對聯,叫“湖光寫千峰秀,天影融十里秋”。 似乎是為此刻的風景而寫的。 這兩首詩的作者,就是為湘湖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蕭山老縣長楊石。 楊石之於湘湖,就像蘇東坡之於西湖一樣。 人們可能還在談論蘇東坡在西湖望湖塔上的作品,“烏雲翻墨不遮山,白雨跳進船裡。 風吹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作者描述自己在望湖樓喝酒,看到西湖下雨後的風景,天空晴朗。 同樣是北宋詩人的楊石,約好幾個朋友乘船遊覽湘湖,還寫了一首《望湖》的小詩,但楊石的望湖,當然是指湘湖岸邊。 廣闊清澈的湖面平靜而堅定,繁星點點的夜空倒映在湖面上。 湖面上,它彷彿踩著雲朵,在銀河系中緩緩漫遊。 秋天湘湖的空靈距離是多麼美妙迷人啊!每次站在這鏡面榮天水閣中,都覺得自己在空中與楊石對話,充滿詩意。
我曾經在網上買過一本宋雲古畫集,裡面有一幅第五代畫家董遠的《瀟湘畫》。 在繪畫中,水墨與淺色混合,山多採用構思手法,幾乎沒有線條,用墨點表現遠山的植被,營造出模糊而有質感的山形輪廓。 畫家用留大片空白的手法,營造出雲霧繚繞、山林深邃、煙水微微模糊的感覺。 漁船點綴在山川之中,色彩鮮豔,刻畫細膩,為靜謐深邃的山林增添了無限活力。 後來我看了很多資料,說《瀟湘圖》不一定是湘湖和山水的真實畫,而是文人和工匠心目中長江南的世外桃源。 雖然有些失望,但總把畫冊裡的印象和眼前的湘湖山水對比,覺得優雅靜謐的湘湖比畫中更自然、更人文。 “野色不隔山,天與水直接相連。” 深秋是浪漫的季節,湘湖中意想不到的驚喜更加深了這種印象。
明亮的窗戶和黎明與陽光的畫面被開啟,進入湘湖300裡。 在古代,廣闊的湘湖交通主要是通過水路。 因此,湘湖有“船為媒介,橋為僱”之道。鳳冠夏紗,十里紅妝”。 如此熱鬧喜慶的湖畔婚禮,只在影視中見過。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了“藍水倒紅船,才才美”。"場景。 蔚藍的波浪上,兩艘船相依為命,對視一眼,說不出有多少浪漫。
家庭遊船的古裝,此時閃回了湘湖的夢境,是一幅民俗氣息濃厚的山水畫。 我的目光追隨著兩艘紅色的小船,一路追過湖面,時而一前一後,夫妻倆,時而合二為一,船頭對視一眼,所有的溫柔都被周圍的風景融化了。 如此受歡迎的婚紗照秀,湖邊並不總是能見到。
我的旅行日記:漫步杭州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