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腸一直因其肥美豐滿的肉質而受到中國人的喜愛。 清宮飲食檔案中記載了乾隆四十九年舉辦除夕宴用的物資數量,包括2個五花肉和3個大小豬腸。 此外,據張魯祥《補農經》記載,清初,江南桐鄉雇工的伙食標準是“肉肉一肉,一斤八人;豬腸,每斤吃五人”。 在山東菜中,肥腸是主要食材之一。
潮汕地區關於豬腸的名言有兩種:一種是紅燒豬腸,另一種是豬腸煮鹹菜,這兩種做法都比較好,取豬腸的厚肥部分比較好。 “豬腸水煮鹹菜”是用潮汕特有的鹹菜和醃製的鹹梅調味的,真的很有特色。
潮汕的另一種傳統小吃“豬腸脹糯公尺”,可以說是豬腸使用的新方式。 首先讓人驚喜的是豬腸衣的使用,“脹”在潮汕方言中有“填、填”的意思,顧名思義,零食的主要原料就是豬腸和糯公尺。 一般都是把豬的大腸中間做成的,這讓我不禁懷疑是不是因為先把豬腸切掉煮熟了,留下的腸子不能浪費,所以定位為輔料,這個零食就這樣誕生了。
豬腸應反覆用鹽、純鹼或澱粉擦洗,直至無異味;先將糯公尺浸泡,與豬肉、蘑菇、蝦、蓮子等輔料拌勻,加入食鹽、味精、胡椒粉等;然後將餡料填入洗淨的豬腸中,並用紗線將兩端綁緊;在一鍋沸水中煮約1小時,取出切成小片,蘸上甜醬或橙油。 這種風味小吃的美妙之處在於豬腸的應用,豬腸不僅密封作為包裝材料,防止餡料漏出,還為豬腸增添風味,相輔相成,產生新的風味。
潮汕的“豬腸腫糯公尺飯”這點心,應該起源於汕頭。 汕頭是早期的外貿口岸,豬腸衣的應用可能是從國外學到的。 豬腸衣是一層經過豬腸加工後的透明薄膜,由於其組成縱橫交錯的網狀,所以縱向張力、水平張力都較強,中國古代甚至將其用作弓箭弦。 豬腸衣開始主要被人們用來裝香腸,德國、法國、英國和義大利都認為香腸是他們發明的,豬腸衣也是他們最早的創造,並對此爭論不休。 顯然,他們都喜歡香腸,並為他們國家的香腸感到自豪。
然而,根據2024年香港《東方**》雜誌發表的《香腸史》一文,世界上最早的香腸是由古代美索不達公尺亞的達爾曼人製作的。 美索不達公尺亞是古希臘語中兩河谷的名稱,“兩條河流”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在兩河之間的美索不達公尺亞平原上興起和發展的古代文明被稱為兩河文明或美索不達公尺亞文明,大致位於今伊拉克,其存在時間是西元前2024年至西元前2世紀,是人類最早的文明。 大約 5,000 年前,達爾曼人將肉碎倒入豬腸中,發現它很好吃,這種做法繼續並傳播到整個歐洲。
豬腸糯公尺的做法借鑑了香腸的製作方式。 雖然方法比較簡單,但要把握好三個方面:一是餡料中加的水一定要恰到好處,如果過多,豬腸裡的糯公尺就不能形成;如果太少,糯公尺、花生等就不好煮了,而且會嘗起來有顆粒感。 其次,填充到腸衣中的餡料不宜太滿,以免煮熟的糯公尺和花生膨脹而爆裂腸衣。 三是把裝有豬腸的糯公尺飯放進鍋裡煮,要掌握火候:煮得太熟,糯公尺和花生會腐爛;半熟的公尺飯、糯公尺和花生不會穿透心臟,會影響其色澤和口感,不利於切片和擺盤。 傳統的潮州菜有一道“穿龍虎肚”的菜,也是豬腸衣,將鰻魚肉調味後倒入腸衣中,借鑑了灌腸的工藝。 這是一道高難度的手工菜餚,現在很少有餐館知道或願意做。
豬腸脹糯公尺飯要切片蘸調味料吃,最好趁熱吃,因為糯公尺冷卻後會變硬不好吃。 當然,也有炒後吃的切片,也是不錯的選擇。 就餡料而言,我更喜歡加了培根的香腸,這樣可以使香腸的味道更濃郁。 在浙江衢州,有一種小吃叫“龍遊豬腸”,也是把糯公尺粉或糯公尺塞進豬腸裡,然後用大鍋煮熟,用小三輪車推到街上賣。 方法與潮汕的豬腸糯公尺相似,但配料比較單調。
豬腸腫了,糯公尺也有可愛的外觀,肉的樣子很可愛。 潮汕諺語常用“豬腸腫糯公尺”來形容乙個人穿得太緊,看起來很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