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 |由王小柔撰寫。
歲月太晚了:十九首古詩中的東漢,胡大禮,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多年前的漢代,一群無名之輩給我們留下了19首古詩,被稱為“五字冠”。 重讀《千言萬語》,可以挖掘出隱藏在古詩中的東漢文人的生活,品味世界和歷史。
《歲月已晚》通過古詩詞講述了東漢文人的日常生活。 “為時已晚”有多重含義:在生命的意識中變老;晚年對個人來說是無助的。 《十九首古詩》的每一篇文章都表達了生活的緊迫感和憂慮,都是委屈和悲傷,聚焦於“歲月已晚”,這是東漢文人生活意識的情結。
東漢文人,忍受著分離、苦難、挫折和困境,卻掙扎著掙脫束縛,想辦法減輕他們的痛苦,他們渴望、渴望、期待,卻迎來了乙個失望和挫折......乙個接乙個當他們感嘆“歲月已晚”時,他們仍在追求。 短短的十九首古詩,樸實樸實,卻表達了憂傷、憧憬、期盼、怨恨、執著......東漢文人
東漢張帝和皇帝之後,社會生活逐漸混亂,東漢末年,統治階級治理不善,政治黑暗,人民受壓迫,人民的生活往往處於絕望的境地。 不僅流亡者往往死無處安葬,甚至許多游牧學者和中下級官員也經常死在宦官的中下層,再也沒有回到家鄉。
由此,我們才知道,為什麼《十九首古詩》中這首詩的吟誦是“不是流浪者的歌聲,而是女人的話語”,而這首詩的吟誦,是在這樣乙個社會動盪的背景下發出的。
總之,一切都是茫然的,只有“歲月來不及”才是準確的。 現實生活中的迷茫,但他們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所謂“生命送了一輩子,死如塵土”、“人生如送,長壽不紮實”,這就是“人的覺醒”,所謂對生命的執著,而不是執著於宮廷,執著於儒家思想,執著於禮儀等外在事物。
每個詩人心中都有乙個理想的虛構世界,有意識或不自覺地反映在詩歌中,詩人往往通過想象和期待來表達自己對未來世界的希望,這應該符合人類的共同願景。
《十九首古詩》所描寫的文人,是那些在生活中吃過苦、遇到挫折、陷入困境的人,他們努力掙脫,希望得到解脫,或尋求減輕痛苦、增加生活希望的方法,但他們迎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他們並不是與社會苦難和生活困難作鬥爭的勝利者。 他們忍受著外出離別,出差讀書和太監,進城,參加宴會,但他們成功了嗎?詩中沒有說。 他們依戀親人,思念家鄉,摘花送花,傳書,卻只在夢中與親人相見,詩中也從未說過回鄉與夫妻團聚。 他們有強烈的生活意識,他們高呼“出生不到百歲,往往有千年煩惱”,無論是喝好酒、吃藥、嚮往長仙,還是堅持艱苦奮鬥,他們都茫然無措。 他們“出去靠朋友”尋找靈魂伴侶,結果卻是“我曾經和同學們做朋友”,“像遺物一樣拋棄了我”。
沒有比“思君讓人變老”更讓人難忘的懷念了,沒有比“石江采芙蓉”更浪漫的姿態了,沒有比“努力加糧”更鼓舞人心的激勵了。 作者用細膩流暢的語言,從遊歷、讀書、遊歷等方面描寫東漢文人的生活,呈現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以及他們憤憤不平的......因為背叛了他們的朋友和愛人東漢文人的故事生動有趣。 作者在解讀古詩詞的同時,分析了隱藏在古詩背後的東漢社會的諸多方面,表達了東漢文人生活意識的強烈覺醒,揭示了東漢複雜多變的世界和人文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