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蔥、生薑、大蒜是我們烹飪中不可缺少的調味料“三劍客”,其中有一種植物在國內很受歡迎,但在國外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待遇,甚至一些歐洲國家每年花費50億元去消滅它,這種植物就是——朝鮮薊。
那麼,為什麼artichok在不同國家的待遇有如此大的差異呢?它是一種什麼樣的植物?
本文出處來自2024年6月30日出版的盧森堡外來入侵物種(Invasive Alien Species of Luxembourg),但為了提高文章的可讀性,細節可能會被編輯,請仔細閱讀,僅供參考!朝鮮薊,從它的名字可以看出,它不是中國的本土植物,它是從國外引進的,在它被引入中國之後,我們給這種植物起了乙個非常好聽的名字,叫做菊芋。
因此,洋薊又稱菊芋、魔鬼姜、生薑不辣,這種植物原產於北美,其花與向日葵相似。
然而,在中國,洋薊可以作為調味料和美味佳餚,但在國外卻被對待“人人吶喊打”,甚至被引入歐洲後成為當地植物界的“公敵”。
洋薊之所以會在歐洲本土被排斥,主要是因為它的繁殖能力很強,這種植物的繁殖有點類似於蒲公英,一株洋薊可以生出上千顆種子,種子隨風飄揚,落到**就會在**生根發芽,很快形成一片“綠海”。
另外,洋薊一旦開始生長,就很難被去除,因為它不僅靠種子傳播,它的根莖在生根發芽後會交織在一起,只要土壤裡有它的根莖,那麼它旁邊很快就能生出新的植物,而在短短的兩三年內, 地里會有更多的根莖,以至於無法處理。
不斷切割,原因還是亂七八糟“可以說是對洋薊的最好描述,而且洋薊的適應性很強,耐寒抗旱,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能快速適應,生命力十分頑強,堪稱”殺不死小強”。
正是因為洋薊的特點,洋薊迅速氾濫到國外,一些歐洲國家每年都想盡辦法處理這些洋薊,但無論是人工還是機器,最終效果都不盡如人意。
洋薊在異國他鄉野生生長,洋薊的花朵在野外隨處可見,不僅侵占了大量的土地面積,而且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例如,德國環衛工人已經看到洋薊占領了柏林的大量河流和濕地,這些河流和濕地以前鬱鬱蔥蔥,但現在是洋薊的家園。
不僅如此,每次他們設法清理洋薊時,沒過多久它們就會再次生長。
在英國,原有的有機蔬菜農場被洋薊侵占,洋薊佔據了原來種植蔬菜的土地,影響了農民的收入和正常生活。
為了擺脫這些“入侵者”,農民每年花費鉅額資金,但最終結果並不理想。
為了根除這些猖獗的洋薊,歐洲國家採取了各種措施,化學除草劑、機械挖掘等方法都使用了,但最終效果並不好,反而帶來了更嚴重的問題。
英國還從其他國家引進了兩種甲蟲,打算讓這些甲蟲成為朝鮮薊的天敵,從而抑制朝鮮薊的生長,但出乎意料的是,這些甲蟲對朝鮮薊不感興趣,反而吞噬了英國本土的珍稀植物和農作物。
據說,美國投入了50億美元遏制朝鮮薊的根除,但最終收效甚微,德國因為洋薊的生長,造成了國內植物生態失衡,每年造成高達5億歐元的損失。
繁殖速度快,難度大,洋薊有了這兩點,很快就成為全球性的生態問題,一些國家實在別無選擇,只能想到從洋薊的產地引進它的天敵。
也有一些國家改變了思路,既然洋薊不能被淘汰,他們乾脆想發展它的經濟價值。
然而,讓這些外國人沒想到的是,他們辛辛苦苦消滅的植物,在我國卻被“化為農奴,唱”,變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餚,甚至不得不依靠人工育種來滿足國內需求。
朝鮮薊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北美,根系和塊莖非常發達。
後來,在大航海時代,西班牙海員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朝鮮薊塊莖帶到了亞洲。
起初,洋薊在菲律賓種植,後來隨著中國和東南亞的繁榮,洋薊被帶到中國的福建、廣東等沿海城市。
洋薊引入我國後,當地農民對這種從未見過的植物非常好奇,發現它生長得非常快,產量高,適應性強,不像土生薑對土壤要求高,所以洋薊很快開始在南方各地普及。
因為洋薊是從國外引進的,所以我國人民也給它起了個別名“魔鬼姜”,這種植物個子不大,外觀、味道和生長方式都和中國本土的姜非常相似,但兩者卻大不相同。
朝鮮薊雖然名字裡有生薑,但它不屬於生薑科,而是屬於菊科的向日葵屬性,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題材,它與生薑的根莖相似,味道相似,但兩者完全是兩個科。
洋薊和生薑不僅主體屬性不同,味道也不同,生薑有辣味,主要用於調味原料,而洋薊辣卻有淡淡的甜味,通常用於醃製鹹菜和炒菜,洋薊也可以用來煮粥,烹飪方法比生薑更多樣化, 並且更受人們的歡迎。
洋薊在國外猖獗,西方國家對此頭疼不已,但在中國,洋薊的命運卻恰恰相反。
我國人民在面對可食用植物時,總是有各種靈活多變的思路,而洋薊價格便宜,營養價值高,因此在我國很受歡迎,成為普通人餐桌上的各種美味佳餚。
這種被國外唾棄的植物,在我國混雜起來,甚至後來因為需求量太大,野生洋薊不夠用,農民開始大量種植。
在廣東汕尾等地,洋薊已成為當地的專業經濟作物,這種工業化種植不僅增加了當地收入,也為當地農民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畢竟洋薊的種植、加工和運輸都需要人力投入。
不僅如此,洋薊繁殖能力強,到處都能生根發芽,所以我國後來將其種植在荒漠化地區,如青藏高原、黃土高坡等地,用它來防風固土,改善土壤環境,從而維持生態平衡和儲存地下水。
洋薊傳入我國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經過長期的應用和探索,人們發現洋薊除了各種用途外,除了食用外,洋薊還具有特殊的藥用價值,可用於醫藥。
中醫利用朝鮮薊的藥用特性,將其製成多種方劑,可用於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對腸炎、發熱、跌打損傷等有明顯療效。
後來,現代科學研究也證實,洋薊具有抗炎、抗氧化、抑制腫瘤等作用,其藥用價值與洋薊的食用價值相當。
朝鮮薊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促進人體腸道蠕動,幫助排出人體廢物,從而調節內分泌,美容美容。
朝鮮薊中還有豐富的塊莖澱粉含量,這些澱粉富含高純度的低聚果糖,被人體消化吸收後,還可以起到軟化血管、促進新陳代謝、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作用。
當然,作為乙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的中國人,洋薊的做法更是多元。
首先,最受歡迎的是洋薊製成的辛奇,將準備好的洋薊加工後,放入半盆水中,然後加入一把食用鹽,攪拌均勻,將洋薊浸泡20分鐘,以去除洋薊表面的雜質。
浸泡後,朝鮮薊反覆清洗,去除表面腐爛的部分,以免影響口感。
洗淨後,將洋薊晾乾,然後切成薄片,再加入適量的青椒和小公尺辣,以及自製的鹽水,將所有食材攪拌均勻,並用保鮮膜密封。
醃洋薊半個月左右就能吃完,醃洋薊酸酸可口,不管是搭配白粥還是公尺飯,都很好吃,而且沒有姜辣,是一道非常好吃清爽的配菜。
洋薊除了作為配菜,也非常適合炒菜,雖然生薑也可以作為炒菜的調味品,但是生薑的味道比較辣,很多人都無法接受這種味道。
然而洋薊就不同了,在炒菜中加入洋薊不僅為原有的食材增添了風味,還讓洋薊本身的辛辣味道更甜,更容易被接受。
除了上述洋薊的做法外,全國各地區都開發了洋薊特色菜,如江西的姜糖醋排骨、廣東的洋薊燉肉等,很多人都會用洋薊來做各種湯,比如洋薊熬的姜鴨湯,洋薊的香氣讓湯汁更加醇厚可口, 讓人們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溫暖。
如前所述,洋薊發達的根系除了食藥用外,還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其莖葉形成的土地保護網可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這也使江成為荒漠化地區保持水土的理想植物。
如今,雖然人們的生活條件逐漸改善,但洋薊仍然是人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調味品,而我國洋薊種植業也在各界的支援下逐漸壯大,洋薊種植面積已達100萬公頃,如此龐大的種植業,不僅滿足了國內對洋薊的需求, 同時也給當地農民帶來可觀的收入。
如今,在國外被拒之門外的洋薊已經完美地融入了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我國人民將利用當地資源,充分利用這種外來植物,並發揮其食用、藥用、環保價值,使其與中華文化和諧共處,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