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開寶八年(975年)10月,曹賓將軍率軍攻占金陵,南唐滅亡,江南被劃入北宋版圖。 橫掃南方後,北方的局勢煥然一新,但北漢王朝並沒有安定下來,燕雲十六州仍處於遼國的控制之下。 趙匡隱奉行“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試圖恢復漢唐時期的輝煌。 976年8月,他親自率軍進行五路北征,挫敗了北漢的頑強抵抗。
宋軍野心勃勃,進展迅速,很快就來到了北漢的都城金陽。 在太原城下,宋軍不僅成功擊潰了前來援北漢的遼騎兵,還圍攻了太原城,北漢陷入危機。 然而,命運的轉折點迫在眉睫,976年,趙匡寅病逝世,享年49歲。 因為生前沒有立太子,趙匡隱的弟弟晉王、開封州尹廣義趁機篡奪皇位,發生了“燭影斧”政變。 趙廣義上台後,於同年12月暫時中止對北漢的進攻,讓北漢暫時逃過一劫。
太平天國第三年(978年),南方的吳越和閩南的陳洪進相繼投降,南方完全穩定。 趙廣義重新審視北漢,制定了“清剿外圍,先阻拽遼援,後攻太原”的策略。 太平天國四年(979年)正月,宋太宗正式下令攻打北漢,發動全面進攻。 軍隊部署有序:潘梅率軍攻打太原,郭進負責阻擊北方遼軍的援軍,田仁朗和劉旭負責偵察城防,孟宣璞負責東部遼軍的增援, 侯陡從河北調來,雷德祥分別調往東、西,趙廣義親自率領主力在鄭州(今河北正定)作戰,以吸引遼軍的注意。
面對宋軍的龐大攻勢,北漢主劉繼元緊急向遼國求援。 遼國知道,北宋一旦平定了北漢,必然會對燕雲十六國發動戰爭,於是派耶律沙為都城,以姬王敵烈為統軍,率兵前往北漢支援。 然而,平興四年(979年)3月,葉律沙率軍攻打白馬嶺,與宋將郭瑾激戰,遼軍敗退。 在這場白馬嶺戰役中,遼軍再次遭受挫折,宋軍成功阻止了前來援北漢的遼軍,給北漢帶來了喘息的機會。
北漢的戰局越來越嚴峻,劉繼元迫切要求趙廣義投降,但遭到拒絕。 隨後,趙廣義親自指揮總攻,太原城陷入圍攻。 正月初六,劉濟元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絕望地放棄了抵抗,太原城被攻破,北漢滅亡。 趙廣義寬大對待劉繼遠,被封為右將,彭城縣太子,與**後祿一起在開封長大。 北漢滅亡是北宋統一戰爭的最後一戰,唐帝國滅亡後的71年局面徹底結束,天下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