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想當皇帝,但光是後宮,大多數男人都受不了
在絕大多數封建王朝中,皇帝通常完全根據個人喜好選擇妃子。 如果皇帝對妃子不感興趣,她很可能會被冷落一輩子。
然而,唐朝呈現出不同的畫面。 在此期間,皇帝的妃子並不完全是出於個人意願,而是按照精心制定的“時間表”安排的。 每個月,皇帝都需要按計畫與八十一位名貴妃共度時光,沒有太多的選擇。 當然,這只是“正常情況”,唐朝也有一些皇帝特別偏愛某個妃子,比如李隆基等人。
唐朝的婦女享有比其他朝代更好的待遇。 如果婚後覺得不滿意,可以主動提出離婚,向政府提出申訴。 在穿衣方面,她們的選擇並沒有太大的限制,她們可以選擇穿敞開的衣服,甚至可以打扮成女性**。 當時還沒有被“成竹立雪”束縛,禮儀相對寬鬆,女性的行為也相對受到限制。
不僅在婚姻自由方面,人民婦女也能夠享受相當自由的生活空間,宮廷中的女性也有一定程度的自由。 例如,唐朝中宗皇帝在位期間,不願住在深宮的妃嬪可以向皇帝申請在宮外建院子,宮會分發“零花錢”供她們按時使用。 院子裡雖然可能沒有丫鬟照顧吃飯和起居,但有足夠多的僕人和婢女為他服務,也沒必要為生活操心太多。 當時,許多嬪妃選擇住在宮外,不需要每天親自侍奉皇帝。
如果說紫禁城的規模曾經令人嘆為觀止,那麼如果唐代的大明宮今天還存在,相信它的規模將遠遠超過紫禁城。 大明宮的面積是紫禁城的三倍。 大宮廷意味著居住者更多,唐朝後宮女性的數量比其他朝代高出數倍。 為了有效管理一萬多人的後宮,唐朝皇帝經過慎重考慮,最終制定了一套名為“等級制”的管理制度。
所謂“等級制度”,是指按照一套管理後宮的規則進行管理。 皇后與皇帝平起平坐,因此不被納入等級制度,而皇后以下的嬪嬪則按一到八的順序劃分,六等以上為名妃,六等以下的女官負責宮女。 不同的等級意味著截然不同的待遇。
一品夫人,即貴妃、德妃、貴妃、賢妃,享有與丞相同等的待遇,身邊有大量的女官、宮女、雜僕、內侍。 一品夫人身邊的侍從很多,遠遠超過了丞相府的人數。
與外院類似,後宮中也設立了六個機構來服侍妃子。 這包括負責後宮賬簿的朝廷局、處理疾病和死亡的習公局、內僕局、內僕局、秘書局、管理“小國庫”的內宮局、管理太監的內侍局。 這些機構確保了妃嬪的日常生活,使她們可以集中精力為皇帝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的後宮制度與其他朝代有著根本的不同,透露出更加“人性化”的特徵。 為了保證皇帝寵愛的公平性,妃嬪們有權定期接受皇帝的寵愛。 根據月陰、上蠟的變化,唐朝朝廷制定了詳細的“時間表”。
每個月的上半月,月亮從殘到圓,下半月,它從圓到殘。因此,皇帝按照“由低到高,由高到低”的原則,每個月輪流寵愛妃嬪。 上半月,皇帝按照地位從低到高的順序寵愛妃嬪,下半月則相反。
在所有的妃子中,皇后享受的幸福最大,她每個月都可以。
十。 五月十六日,皇帝“獨享”了兩天。 在22日至30日的九天裡,皇帝需要偏愛地位較低的“皇室妻子”,按照當時的宮廷制度,有八十一位“皇室妻子”。 也就是說,在這九天裡,皇帝每天都要寵愛九位美女。
最終,唐朝的皇帝們都面對這個制度,雖然本來是寵愛美女的福氣,但天天寵愛九美女也是不堪的。 唐朝的窮皇帝,每個月的下半月,不僅白天要忙政務,晚上還要見九位美女,而這種生活需要持續整整九天。
想想看,這種痛苦,對於普通人來說,簡直是無法理解的。 不過,對於妃嬪們來說,這或許是乙個絕妙的安排。 試想一下,在古代朝代,皇帝寵愛的妃子完全是建立在個人幸福的基礎上的,而對於不被寵愛的女人來說,可能要在冷宮裡度過一生,生活的苦澀令人唏噓不已。
面對這種“輪換制”,皇帝沒有絲毫選擇,但每個妃子都有機會分享君的恩寵。 至於皇帝本人是否吃過苦,這或許是個謎。 在某種程度上,唐朝的法院制度或許是最接近“男女平等”的。
然而,即便如此,唐朝的後宮之戰依舊殘酷無情。
史書《新唐書》和《舊唐書》專門記載了妃嬪的傳記,包括26位皇后、10位妃嬪,以及史書中約60位女性。 妃嬪們雖然過著富貴的生活,卻捲入了激烈的寵愛和權力爭奪中,命運多舛。 在唐代的史料記載中,36位妃嬪中有15位有著悲慘的結局:
九人死於政治對手之手;
兩人在爭奪恩惠的戰鬥中死去;
兩個人神秘失蹤了;
一人在絕望中自殺;
有乙個人因他的罪而死。
雖然宮廷是妃嬪們玩樂的地方,但成千上萬的婦女渴望妃嬪的皇位。 驕傲的人歡欣鼓舞,自然也有失望的人沮喪。 嫉妒、孤獨、悲傷、煩惱、不可預知的命運、無時無刻不在心情困難。 在這些情緒的干擾下,坐高位的妃嬪們是否真的能安心安享晚年,還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