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711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反派沒有結,拋棄了基礎。 我喜歡想,我憤怒地想“——資知通劍”。
上面這段話出自《資治通鑑》,可以理解為:卑微的人往往不講究誠信,忽視了問題的根源,只在一些細節上下功夫。 他們喜歡談論他們給予他人的幫助或事物,但他們對自己從他人那裡拿走的東西感到厭惡。
在這個世界上,好人和壞人是他們共存的現實。 我們無法完全消除個人慾望,也無法徹底改變人性的陰暗面。 我們只能保持警惕,面對許多黑暗和殘酷的真相。 無論在現代還是古代,儘管社會環境不同,道德敗壞的現象仍然存在。 雖然這可能令人沮喪,但我們也必須保持警惕,努力促進正義和善良的價值觀。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國古代的一些“德三不足”,這些“三缺”已經持續了數百年,並沒有徹底改變。
在封建社會中,外出吃飯是不好的習。 它指的是當乙個家庭在主人去世後沒有兒子或女兒繼承土地和財產時,這些財產將由村鄉紳全額出售,換取銀子,然後用錢在村里舉辦盛大的宴會,招待村里的每一戶人家。
這樣的盛宴有時持續數月,有時只持續幾天,直到家庭的所有積蓄都用完為止。
吃二字在這裡其實很生動,一點一點吞噬財富,淡化宗族之間的親情。 “食客”一詞通常用於寡婦或獨自撫養孩子的人。 很多人可能會想,既然他們的生活如此艱難,為什麼不盡其所能地給他們一些幫助呢?
只可惜,美好的想象與現實相去甚遠,真正願意幫忙的人也很少。 而且,即使有人堅持幫忙一段時間,他們最終也不得不因為流言蜚語而停止表現出善意。
然而,即使在大家庭中,看到倒閉的人也並不少見。 當乙個家庭的男性成員因某種原因去世時,這個家庭開始策劃如何從他手中奪回權力和財富。
以明代著名劉茹為例,雖然她嫁給了著名學者錢倩儀後,物質條件卻大為改善。 可是錢倩怡死後,作為孤寡的她,已經沒有什麼可以依靠的了。 然而,錢家的族人、親戚卻找上門來爭奪家產,讓劉如詩和女兒“絕望”。
自古以來,人們就非常重視自己的墳墓和“埋在地下”的概念。 如果乙個人的祖墳被盜或毀壞,無疑會引起極度的憤怒。 這種行為不僅會打擾到其他祖先,還會破壞家族的風水,對後代的發展和家庭的繁榮產生影響,因此人們一直將其視為道德敗壞的行為。
在古代動盪時期,盜墓賊猖獗,有些地方甚至成立了專門的組織。 比如東漢末年,曹操設校尉摸金,近代孫殿英盜慈禧夫人墓。
如果你能找到王子和貴族或偉大的**的陵墓,那麼從中獲得的財富將是相當可觀的。 於是,盜墓逐漸成為黑暗中的職業,越來越多的人從事這個行業,幾乎不可能徹底打擊盜墓。
從古至今,盜墓都是明令禁止的,這不是一種公平的行為。 但是,令人深感遺憾的是,這些犯罪團夥挖掘祖墳的惡行依然存在。 從墳墓中出土的每一件文物都是無價之寶,即使在拍賣會上也能在市場上賣到驚人的價格。
因此,仍然有一些貪婪的人從事類似的活動。
對弱勢群體的傷害一直受到譴責。 比如打瞎子、罵啞巴,這種利用自己的“優勢”攻擊別人身體缺陷的行為,和欺弱欺小沒有太大區別。
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小人與君子之所以形成對立,是因為他們只追求自己的利益,不顧道德。 雖然如今的社會福利設施越來越完善,對殘疾人的幫助和支援也越來越多,但人們心中的醜陋現象還是時有發生,常常讓人感到意外。
科學家只能無奈地解釋,人類的情感隨著智力的發展而變得越來越豐富,善惡的存在是平等的。 有很多方法可以確定乙個人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尚無定論。
關於人性的本質,有學者支援人類的起源和自然的內在善良,如王陽明。 然而,《厚黑研究》也提出,人類處於起端,本性是邪惡的。 這兩種觀點都無法說服任何人。 然而,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善與惡永遠並存是不爭的現實。
瞎子的毆打和啞巴的責罵是可悲的。 如果還有一絲良心,就不會做出這樣的舉動。 即使對方確實犯了錯誤,我們也應該首先讓對方理解並接受它。
以上是對中國古代“三大缺德”的一些思考。 儘管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但這些問題仍然存在,令人深感痛心。
作為乙個文明社會,我們應該審視自己,避免重蹈覆轍。 善與惡總是並存的,但我們必須努力選擇善與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