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的43項外交官提名在參議院被否決,包括任命“中國問題專家”庫爾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為副國務卿。 這不,美國為了向共和黨人施壓,要求他們通過提名,誇大了中俄獲勝的外交機會。
據《紐約時報》12月15日報道,美國指責多名共和黨參議員數月來阻撓提名,損害美國利益,稱拜登還有43項提名尚待參議院確認,而在國會準備休假之際,這種拖延正在危及美國在世界各地的外交政策利益。
參議院會議預計最早將於下週結束,在此之前尚未確認的任何提名都必須在明年由白宮重新提名,這將導致進一步的延誤。 今年仍有一些提名有機會得到確認,參議院周四晚上確認麗莎·詹森(Lisa Johnson)為駐黎巴嫩大使。
儘管如此,外交提名人的挫敗感仍在繼續,許多國會共和黨人試圖贏得對右翼政策的讓步,以換取對拜登外交政策優先事項的支援。 儘管拜登在烏克蘭和加沙地帶面臨戰爭,但一些共和黨人已經表明,他們寧願繼續在***和外交戰線上留下人事缺口。
《紐約時報》特別指出,等待確認的提名人包括庫爾特·坎貝爾,拜登正試圖任命他為國務卿布林肯的副手。 美國表示,它正在應對一些共和黨參議員對職業外交官的強烈敵意,並再次將中國拉進來。
截圖來自坎貝爾。
在乙份宣告中,它聲稱“自本屆版本開始以來,它一直遭受著對職業外交官提名的無情攻擊。 他們史無前例的、無關緊要的要求,以及往往不準確的看法,使中國和俄羅斯等對手獲得了外交收益。 ”
美國還聲稱,確認坎貝爾為副國務卿對於維護烏克蘭、對抗中國競爭和“為中東和平而努力”的“關鍵工作”至關重要。
其他被提名的職位包括“對海地、索馬利亞和奈及利亞等地的安全至關重要”的大使。 空缺名單上還有反恐怖主義協調員、駐非洲聯盟大使、聯合國副代表和聯合國駐羅馬機構處理全球糧食和農業問題的大使。 美國前外交官布雷特·布魯恩(Brett Bruen)指責說,“在我們面臨如此多的全球危機的時候,共和黨人正在對一些地方大使館的領導層進行政治遊戲。 ”
當地時間11月1日,拜登宣布提名美國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員、“中國問題專家”庫爾特·坎貝爾為副國務卿。 美國前副國務卿謝爾曼於7月退休,坎貝爾的任命將填補長達數月的真空。
美聯社、《華盛頓郵報》等美國媒體認為,當美國忙於處理歐洲和中東的激烈衝突時,拜登選擇提名自己的亞洲事務助理為二把手“,這表明拜登高度重視”印太戰略“,華盛頓仍然專注於”對抗中國的影響”。
現年66歲的坎貝爾被認為是美國的“亞洲事務專家”,曾在歐巴馬總統任期內擔任美國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 他參與了拜登**在亞洲政策各個方面所做的幾乎所有事情,包括在美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之間建立四方安全對話(QUAD),以及促進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之間的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
在2024年出版的一本書中,坎貝爾概述了他對亞洲的態度,主張加強現有的聯盟,並與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建立更緊密的聯絡,以對抗中國的崛起。 今年7月,坎貝爾在接受採訪時聲稱,美中關係的惡化是由於中國崛起“挑戰美國主導的國際和地區秩序”,美中關係的本質過去是並將繼續是“競爭性的”。 他還在10月斷言,美國和中國可以在氣候變化等共同關心的領域開展合作,“我們希望雙方能夠在競爭仍然主導美中關係的環境中繼續進行高層接觸和務實溝通。 ”
對於拜登一再鼓吹的“中美競爭”,中國發言人汪文斌此前曾表示,美國在談中美關係時必須提及競爭,彷彿競爭已成為中美關係乃至整個問題的最大主題。 中國不迴避競爭,也不畏懼競爭,但競爭應該是公平合理的、良性的、有規則的,有紅線、有禁區,不能無視市場經濟規則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更不能把核心利益問題作為競爭的工具和挑釁的手段。
事實上,中美經濟互補性遠大於競爭,中美經貿合作的本質是互利共贏。 渲染競爭弊端無利,尋求合作是必然而不是選擇。
*: Obser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