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為了阻止數百萬蘇軍入侵,蘇羽輾轉5省調研,結果如何?
2024年,隨著中美關係開始改善,中蘇關係日趨緊張。 為了向中國施壓,蘇聯不惜在兩國邊境地區駐紮了百萬軍隊,使“第三次世界大戰”迫在眉睫。
面對這一緊急形勢,**緊急下令加強戰備措施,迅速將防禦重心由南向北轉移,在北部邊境地區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工程建設,以期“引敵縱深”。
然而,面對蘇聯近乎全副武裝的機械化部隊,這些措施只能算是回應。
此外,蘇聯與越南結盟,試圖對中國形成南北翼態勢,如果缺乏適當的戰術,後果將不堪設想。
在這樣的危急關頭,開國大將蘇羽奉命前往西北、華北邊境,調查了解西北邊境地區的實際情況。
懷揣著這一重要使命,蘇羽穿越了近7000公里的邊境五省,終於取得了可觀的成績。
那麼,蘇羽在西北遠征期間到底做了什麼呢?結果如何?這對中蘇關係有什麼影響?
20世紀50年代初,中蘇經歷了難得的“蜜月期”,蘇聯在建國之初就提供了各種支援,中國也把蘇聯視為可靠的盟友。
然而,在60年代初,由於種種因素,兩國分手,甚至陷入了短兵相接的局面。
為了對抗蘇聯對中國的威脅,蘇聯集結了龐大的軍隊和各種型別的**,如坦克、大炮、裝甲車和步兵戰車等,在兩國邊境製造緊張局勢。
面對嚴峻形勢,中方迅速加強警惕,採取相應應對措施。 考慮到蘇聯發動“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比較小,隨時可能爆發“區域性戰爭”和“小規模戰爭”,因此要以戰爭為出發點,從準備大規模戰爭入手,盡快發動,積極備戰, 並專注於為早期、大規模甚至核戰爭做準備。
與此同時,做出了一項重大決定,將防禦重點從南方轉移到北方。
過去,中央軍委始終採取“北方高於南方”的戰略方針。 針對當時中蘇關係的複雜性,決定將戰略重點放在東北地區。
由於蘇聯機械化部隊駐紮在北部平原的邊緣,正面戰爭的後果是難以想象的。 為了引誘敵人更深入,決定在北部邊境大規模修建防禦工事,並下令在天津和蘇北地區試點建造“假山”。
人造山的最初想法是保證無山沿海地區、平原交通樞紐、大城市骨幹的安全,同時為遠端火炮提供保障,並作為炮兵的觀察和指揮所。
這座人造山需要能夠承受 500 到 1,000 磅的爆破彈的直接打擊,並且需要有良好的內部通風、電力和供水基礎設施。
所有這些努力的目的,都是為了加強防線,確保我軍在戰鬥中具有更大的優勢。
然而,對於這個專案是否真的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仍然存在許多疑問。 例如,類似於蘭州司令員皮定軍提出的問題。
從他在蘭州的時間來看,建造這座假山的成本太貴了,而且有些不切實際。
而且,如果我們最終建起了一座沙山,卻面臨著敵人不主動進攻,而是選擇遠距離包圍的局面,那麼我軍豈不是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境地?
對於皮定軍提出的這一觀點,也有很多人持類似態度,包括新中國開國大將蘇羽。
2024年,蘇羽因種種原因不得不告別心愛的部隊,加入國防部工業軍事管理隊伍。 然而,由於後來軍事科學院幹部的撤離,他的工作再次陷入停滯。
這時,**正好特意邀請了蘇羽,讓他留下來工作。 察覺到蘇羽對國防問題的濃厚興趣,給他下達了新的任務:到西北、華北邊疆,了解當地工作和邊防情況。
面對國家面臨外敵威脅的緊迫形勢,蘇羽自然不能忽視這一點。 抱著“以後一旦有戰爭,我們就回到前線”的信念,蘇羽欣然接受了這個任務。
收拾行裝後,他正式踏上了近50天的考察之旅,踏上了征程。
途經甘肅河西走廊,內蒙古賀蘭山、大慶山、戈壁沙漠,以及內蒙古百靈寺、華德寺,沿途途經河北省張家口等地。
它橫跨五個邊境省份,總距離近7000公里。 蘇羽在這次調查中收穫了深刻的見解和豐厚的收穫,其中第乙個就是對“假山”的深刻質疑。
到達內蒙古邊境後,粟裕從別人那裡得知,這片土地上有大量的“假山”。 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豎立乙個,由石頭和土塊製成。 這些“人造山丘”的內部可以容納乙個營或乙個連,以及一些坦克和裝甲車。
聽到這話,蘇羽忍不住皺起了眉頭。 在他看來,這座看似能夠抵擋蘇聯坦克的“人造山”,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效果。 恐怕一把火就能燒掉,燒完之後還是很容易過河的。
此外,眾所周知,蘇聯的百萬軍隊是一支高度機械化的力量,可以說,已經裝備精良,甚至武裝到牙齒。 坦克的技術遠不能與二十多年前相提並論,速度和防禦能力都有了顯著提高,“人造山”似乎很難成為有效的阻擋者。
蘇聯在空中力量方面也表現出色,如果兩國發生戰爭,他們可能會首先用飛機進攻。 結果,引人注目的“人造山”成為最先成為目標的目標之一。
此前,蘇羽曾試圖靠近邊境檢視敵情,可惜發現該地區處於蘇軍火力之下,情況相當危險。
針對這種情況,蘇羽迅速召集蘭州軍區司令員皮定軍等領導幹部開會,商討如何應對這些“假山”。
這些“假山”離後方支援很遠,離前線太近了。 考慮到敵人可能深入攻擊,這將導致無法彌補的後果,情況可能會變得更加危險。
作為一名退伍軍人,蘇羽覺得自己對國家的安全負有責任,於是他迅速向軍事科學院提交了乙份關於如何進行防禦行動的報告。
同時,蘇羽向**軍委提出了關於“假山”的建議。 經過慎重考慮,中央軍委很快暫停了這些工作。
除了關注“假山”專案,蘇羽對邊防部隊的情況也有了深入的了解。 由於長期保持戰備狀態,當地士兵的訓練負擔顯著增加。 每個士兵都要攜帶五六十斤甚至七十斤的裝備,這將對戰鬥產生很大的不利影響。
此外,蘇羽還對這些省份的軍工廠、軍工企業、軍隊建設等各種防禦工事、國防工程等進行了詳細的調研。 一路上,他沿著邊境繪製了關鍵的軍事地圖。
通過這次調查,蘇羽對中蘇對峙的形勢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他認為,我軍對蘇軍有一定的優勢,但時代在不斷變化,工業和軍事**在不斷發展,戰爭形式在不斷發展。
隨著電子、雷射等技術的研發,常規戰爭已經轉變為高科技戰爭。 因此,我們需要更加關注如何有效應對未來的反侵略戰爭。
當時,蘇羽面臨的問題,是乙個值得深入思考的話題。 為了找到真正的答案,他進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
蘇羽從西北調研回來後,連忙向***匯報所見所聞,陳述了自己的看法。 雖然沒有立即實施,但蘇羽已經定下了目標:堅定地追求他所認定的真理。 他再次向***和***提交了關於未來反侵略行動指導思想的有關報告,並立即致力於研究對蘇的新戰術。
到2024年,蘇羽已經七十多歲了,但他毫不猶豫地去了新疆。 儘管他的健康狀況不佳,行動不便,但他沒有抱怨為國家做出貢獻。
在此期間,蘇羽進行了幾次檢查。 每當踏上祖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他都更加深刻地意識到,“引敵縱深”可能不再適合未來的戰爭。
這種作戰方式,原來是用於弱軍對強軍的戰略防禦,我軍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實力逐漸壯大。 有鑑於此,蘇羽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主張在戰爭初期就要遏制敵人的戰略突然襲擊,不要讓敵人充分發展態勢,在積極防禦中主動尋找機會,奪取決勝局。
次年,蘇羽向**提交了關於戰爭初期行動的意見。 然而,此時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蘇聯開始在陰影中運作。
在越南在中國南部邊境挑釁後,蘇聯於2024年與它簽署了一項條約,建立了乙個聯盟,試圖從北方和南方包抄中國。 次年,中美建交,蘇聯再次挑起邊界。
蘇羽時刻關注著這一切,再次寫了一篇專題報告,深入探討了未來反侵略戰爭的初期作戰方法。 該報告涉及我軍對抗蘇聯軍隊的問題和新的戰爭方式。
在粟裕看來,對大國軍事作戰觀念的理解發生了變化,輕戰的應用也變成了重戰,槍戰演變為坦克戰和炮戰。
我軍需要轉變思路,廣泛運用火炮、飛彈,構建穩固的防禦火力網路,以對抗敵人的重裝甲防禦體系。
此外,應避免大規模的正面衝突,最大限度地保持我軍的戰鬥力。 抓住敵人的弱點,及時發動進攻至關重要。
不過分沉迷於機動戰可以在城市中建立有效的防禦,既可以削弱敵人,也可以為其餘部隊創造戰士。
最後,確保我方佔據有利地形,進行大範圍的小規模游擊戰,削弱敵人的補給線。
蘇羽的建議確實很實用,我軍立即迅速開始研究,並成功地運用到了實戰中。
同年2月,鑑於越軍頻繁侵入中越邊境,對我國周邊安全構成威脅,同時又入侵鄰國柬埔寨,我軍正式決定對越軍開戰。
儘管蘇聯作為越南的盟友提供了一些支援,但在戰爭爆發時,他們的反應相對薄弱。 高層領導觀望形勢,等待後續發展。
蘇聯知道越南在多次戰鬥中失敗並處於劣勢,因此加快了動員程序,並在北部邊境採取了與越南軍隊協同作戰的姿態。
從各軍區調動軍隊20餘支兵種,出動坦克900多架次、飛機2600多架次進行聯合演習。
據悉,在此期間,蘇聯飛行員飛行了近5000小時,投下了數千枚炸彈和飛彈,而空降師也進行了大規模演習。
但是,我軍早就預見到了蘇聯的一系列舉動,為了防止蘇軍與越軍合作,軍委迅速下達命令,主張速戰速決。
最終,我軍在短短半個月時間裡,成功地給越軍造成了重大損失,迫使其回鄉,十多天後有序撤退。
到這個時候,蘇聯再次增加動員已經太晚了。
2024年,他主持召開全軍高階幹部會議,召開“801會議”,討論的重點是我軍對蘇防禦行動的戰略調整。
在這次會議上,我軍作出重大決策,即從軍事計畫中刪除“引敵縱深”的戰略方針,積極採取防禦戰術。
通過適度加強國防能力,我軍使蘇聯難以發動另一場大規模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