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日本率先研製和裝備了常規航母,與美國海軍在太平洋地區展開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航母戰。 儘管日本戰敗後日本在航母領域的成就消失了,但近80年後,日本通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舉措,距離重拾航母夢只有一步之遙。 近日,日本宣布,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出雲”級***航母“加賀”號已完成一期航母改造,預計2024年赴美進行F35B艦載機的起降試驗和資格認證,為固定翼艦載機的實際使用做好準備。 隨後,該艦將進行第二階段的航母改造工作,包括完善通訊指揮系統等軟體設施。 最終,預計整個航母改造工作將在2024年完成並移交給日本海上自衛隊。 出雲號是另一艘出雲級***母艦的姊妹艦,在翻新方面落後,但也計畫於2024年投入使用。 此外,為出雲號和加賀號採購的42架F35B艦載機將於2024年交付,組成乙個臨時測試中隊,負責艦載飛行員的操作和作戰訓練。
這意味著日本海上自衛隊將在四年內擁有兩艘具有實戰能力的航母,最終實現重回“帝國海軍”航母夢的目標。 近年來,根據美國重新聚焦亞太地區的軍事戰略,日本大幅增加了國防開支。 2023 年,軍費開支增加了 24 年,而 2024 年也增長了兩位數。 此舉旨在打破日本一直奉行的所謂“排他性防衛政策”,大力發展進攻性軍事力量。 具體措施包括自主研發高超音速飛彈和從美國進口戰斧遠端巡航飛彈。 此外,日本也在積極推進其航母計畫,雲和加賀號的改裝只是其計畫的第一步。 這些舉動顯示了日本的野心,並導致許多人對日本航母計畫可能對中國構成的潛在威脅表示擔憂。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戰略和戰術兩個層面進行分析。 正如這位偉人所說:“在戰略上我們必須鄙視一切敵人,在戰術上我們必須重視一切敵人”。 這同樣適用於這裡。
在戰略層面,中國目前的海空作戰能力和遠端打擊系統旨在對美國等主要大國對手進行反介入作戰。 中國反航母作戰的主要假想敵人是福特級、尼公尺茲級等排水量為10萬噸的超級核動力航母。 即便是美式、黃蜂級等排水量在4萬至5萬噸級之間的準航母,也遠遠超過日本“出雲”號、“加賀”號等艦載機數量,其打擊距離、防禦能力、感知能力等排水量超過2萬噸,只能搭載20架左右的垂直短距起降艦載機。 可想而知,中日軍事實力的對比,就像面對不同師的對手一樣,就像面對重量級冠軍和弱小的對手一樣,這讓中國對日本的航母計畫並不特別關注。 此外,日本位於第一島鏈的前方,缺乏縱深防禦和機動空間,使得出雲和加賀在戰時環境中很容易成為高超音速飛彈、反艦彈道飛彈和超音速反艦飛彈的目標。 面對這種威脅,甚至沒有必要使用過於先進的反艦**,像東風快運這樣可以對付這兩艘航空母艦。
就算是我海軍手中的鷹擊系列反艦飛彈,也足以讓出雲號和加賀號感到難以忍受。 因此,從整體實力和地緣戰略形勢來看,日本由於國力有限,地理條件相對困難,即使裝備少量輕型航母,未來甚至可能裝備4-6萬噸級的中型航母(中型航母的建造和裝備週期),也確實很難說日本對中國構成多大的正面軍事威脅至少要十幾年,屆時中國的反航母系統可能已經發展到乙個全新的水平)。然而,時代變了,曾經遊蕩亞太地區的日本帝國海軍的光輝歲月早已一去不復返了。 即使是移交給今天日本的福特號航空母艦也無法扭轉這一現實。 但不可否認的是,從戰術上講,“出雲”號和“加賀”號兩艘輕型航空母艦的服役,確實為日本海上自衛隊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例如,在爭議海域進行低強度對抗,向遠離大陸的近海島礁運送裝備、人員和物資並提供空中掩護,巡邏和護航海上交通線,配合美國海軍執行封鎖和攔截任務,將大大提高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戰鬥力和威懾力。 日本以突擊不宣而戰著稱的傳統作風,加上F35B等高效能艦載機的支援,完全有能力對中國前沿部署的軍事目標和民用航線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 面對這一現實,我們必須充分吸取歷史教訓,保持警惕,不能輕心大意,不能粗心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