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明應宗也能體會到,再怎麼勤奮,再怎麼改革,還是會被後人批詬,被史學家的筆鐫在明帝國的恥辱柱上。 於是,在天順王朝有限的時間裡,他就像乙個走進考場的學生,先挑出高分的大題目,拼盡全力為自己爭取乙個好的統治分數。
在執政答卷上,明應宗選擇了與自身感情相關的三大話題:釋放鑑書人、恢復玄宗胡皇后的稱號、廢除明朝建立以來一直存在的宮妃葬制度。 然而,他被蒙蔽了雙眼,至少有兩件事是對的。
雖然簡書人的釋放讓當時的人們相信皇帝會變好,與過去劃清界限,但被釋放的朱文貴很快就因為無法適應新的生活而去世。 這更像是皇帝自我安慰的展示,讓人又哭又笑。
宮妃喪葬制度的廢除,雖然朝廷百官乃至天下百姓都看出了明英宗當皇帝的意圖,但在他的後宮中,妻子錢皇后的憐憫才是他最終廢除宮廷殉道制度的關鍵。 為了防止漢唐時期女主插手政治的現象再次發生,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時就規定,皇帝不得選擇權貴大臣的女兒。 然而,在明英宗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為了自我安慰,選擇了無視這條規則。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之所以選擇無視,是因為妻子錢皇后的憐憫。 土木堡事變後,錢皇后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財物全部捐出,希望朝廷能盡快贖回丈夫。 然而,由於綜合考慮,不願被蒙古人勒索,朝廷最終選擇了另一位皇帝的道路。 身為“前皇后”,丈夫生死的不確定性讓錢皇后憂心忡忡。 無助和絕望的她只能依靠真誠的祈禱來換取片刻的精神平靜。
明英宗之所以辜負了妻子的一生,並不是殉道制度本身,而是他的懦弱和自私。 在這個制度的背後,有多少無辜女性的命運縱?他們的犧牲真的有助於國家的穩定嗎?這些問題在明英宗的自我安慰中被忽略了。
明應宗被對第乙個大問題的同情蒙蔽了雙眼——釋放簡書人的行為被官外都視為“天順王朝的第一件仁慈之事”,但這並不能掩蓋他在其他問題上的無知和怯懦。 歷史並不完全基於自我安慰和***,而是需要對現實的真實反思和對過去錯誤的反思。 明英宗的故事提醒我們,我們都需要有一顆對歷史負責的心,而不僅僅是為了自我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