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由於第一階級的腐敗和不作為,中國社會的階級矛盾和內外矛盾空前嚴重,為了打破困境,農民起義爆發,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將農民起義戰爭推向了頂峰。 在與鼎盛時期幾乎佔據了清朝半壁江山的清廷對峙了14年之後,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掀起了中國歷史上的高潮,卻以恥辱告終,其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關於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學術界討論甚囂塵上,許多學者認為,太平天國失敗的最根本原因是這是一場農民階級革命,由於農民階級的侷限性,這場革命注定要失敗其次,主觀原因很多,如戰略部署存在重大失誤,導致天京被圍困;還有客觀原因,清朝和外來侵略勢力過於強大,導致了後期太平天國的失敗。 雖然這種分析並非沒有道理,但太平天國運動所建立的政權本身就有很大的特殊性,是乙個“四不相”的政權,這種畸形、不成熟的政治模式,使得太平天國的滅亡不可避免。
首先,洪秀無所不能地打造太平天國,本身就是時代的巧合。 當時,中國已經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已經出現,清廷內外動亂不斷,統治岌岌可危。 洪秀全對太平天國建立的最大貢獻就是建立了拜神教,但洪秀全本人並不是乙個真正的宗教信徒,他只是因為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和失敗而創立了這個宗教,最後通過皈依上帝而憤怒並轉而反對儒家思想。 因此,洪秀全的起義雖然略帶一絲西方改革的痕跡,但他骨子裡還是有封建主義的殘餘。 而且,洪秀全雖然在創立宗教時宣揚“救水救民”,但始終強調自己是“神的次子”的身份,為自己創造特權,這仍然是封建的、帝制的,這決定了太平天國政權無法達到它所期望的共產主義高度, 也讓其統治下的人民產生了“上當受騙”的感覺,對政權的支援自然而然地減少了。
洪秀全建立的政權既不是完全的封建政權,也不是真正的宗教政權,也不是徹底的革命政權,也不可能真正建立共產主義。 這種“四嫌”政權,使洪秀全無法實現高度的中央集權,無法真正贏得民心,同時又因為反儒、反孔子、反帝,被中外勢力扼殺。 這樣乙個畸形的“四嫌”政權,給太平天國的發展打了乙個死結,也使它的失敗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