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醫生,對我來說最好的事情就是看到我的病人在我的指導下越來越好,他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改善,他們過上了他們想要的生活。
上次收到一位患者的反饋,真的讓我非常高興,今天我就拿出這個案例來分享,給所有癲癇患者打氣,告訴大家癲癇並不可怕,生活也可以改善,老天爺總是眷顧那些努力工作的人。 最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經驗和體會,歡迎各位同仁攜手共進。
那個叫小薇的男孩只有12歲,7歲那年(2024年),他在午睡時突然左半身抽搐,完全失去知覺,對任何尖叫都反應不清,嘴巴緊閉,這種情況持續了1分鐘才停止。 當時我什麼都沒處理,但1年後,癲癇發作越來越嚴重,1週內有3次癲癇發作。 後來,在2024年12月,他來到我院癲癇中心治療,檢查結果是MRI顯示可能是右側海馬硬化症。
腦電圖有頻繁的右**局灶性放電。 他被診斷出患有癲癇症,他因為皮疹而停止服用奧卡西平,改用德巴金後癲癇發作次數減少,但他的頭、手、腳都忍不住顫抖,即使在清醒的時候,他也四處走動。
原來,這傢伙已經這樣一年多了,醫生診斷為妥瑞氏綜合症,給他服用氟哌啶醇,但症狀並沒有完全控制。 他的成績因為癲癇發作和抽搐而急劇下降,他本來是學校足球隊的一員,但現在他幾乎因此不得不退出足球隊。 母親只能無奈地說:只要身體健康,不上文體課也沒關係。
2024年2月,他來看我,我了解了他的病史,他小時候得了過敏性鼻炎,當他檢查大腦時,他也發現上頜竇有些炎症,還有對牛奶和雞蛋過敏的病史。 我以為他莫名其妙的癲癇發作可能與免疫系統有關,我給他做了免疫相關測試,發現他抗核抗體陽性(1:320),淋巴細胞亞群顯示CD4比例下降,提示他可能患有“自身免疫性癲癇”。
這種疾病現在就像大海撈針一樣,找不到具體的診斷生物學指標,有同行建議:對於這類患者,可以試試診斷方法,如果有效,很可能是這種疾病。
於是在2024年2月,我為他開啟了一項**計畫,以調節免疫力,稱為營養微生態醫學。
該計畫主要包括調整飲食習慣和補充特殊的腸道菌群。 **第乙個月,他還是癲癇發作,抽搐加重了一點,我告訴他這只是暫時的調整反應,早期的加重意味著後期的結果應該會好一些,並鼓勵他堅持下去。
確實,正如我所料,從第二個月開始,他的抽搐明顯減輕了,雖然第乙個月出現了輕微的癲癇發作,但他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況都有了明顯的改善,甚至他又開始了足球訓練。 在接下來的 3 年裡,他堅持我們的 ** 協議,2021 年之後,不再出現癲癇發作和明顯的抽搐症狀。 2024年,這個孩子考上了當地校區重點學校的重點班。 更讓人意外的是,他是家裡唯一乙個在新冠期間沒有被感染的人。
2024年,他複查腦電波,明顯好轉,2024年癲癇放電消失,因為2年內沒有癲癇發作,益生菌也幫他保駕護航,所以2024年上半年,我停了他的Debakin,癲癇沒有**,停藥後得分為1一直在穩步上公升,最近我拿了班第一名!
媽媽感嘆:這是幾年前我生病的時候,我完全沒想到,也不敢想象!她還總結道:“**疾病就像教育一樣,很多家長只想要最低的成本和最短的時間,而沒有意識到夯實基礎才是長遠之道。 我的孩子很幸運能遇到這個**,但還是有很多患者像我們當年一樣焦慮和徘徊,找不到合適的方法。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這個案例的經歷!期待更多朋友加入討論!
首先,合併症在癲癇患者中太常見了。 而這些合併症就不是那麼容易治療的了,比如這個孩子的抽動穢語綜合症,雖然氟哌啶醇的效果還不夠好。 最近的研究告訴我們,高達 48-7333%的癲癇患者在接受腸道菌群***癲癇治療時,不僅減少了癲癇發作次數,還發現合併症有所改善這對患者來說太重要了!
其中許多合併症沒有明確的原因。 在醫學上,習慣上用乙個原因來解釋患者的多種症狀。 從患者的臨床表現和能同時改善癲癇發作和合併症症狀的方法來看,癲癇及其合併症可能由同一原因引起,可能與癲癇具有相同的免疫發病機制,腸道的免疫調節往往會影響全身免疫反應, 從而可以同時改善患者大腦和其他系統的合併症,這也表明免疫調節不僅針對癲癇病灶,而且可能具有整體改善機制。
此外,早期免疫**與良好的預後密切相關這個例子中的患者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好的結果,也是因為他的病史只有2年。 所以,我希望那些像他一樣掙扎和不知所措的患者能夠盡快找到我們,開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