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蒙山脈乙個名不見經傳的縣城,這兩天一直亂成一團,因為無意中暴露了體制內的陳詞濫調,卻始終沒有得到解決。
近日,烏蒙山區某欠發達縣財政狀況**,該縣2024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72億元,工資預算支出為263億元,其中在職員工20億元,人均年收入12830,000, 46億元,人均年收入161萬元,17億元。 一組小學生能看懂的數字,但至少暴露了三大問題。
首先,工資預算支出幾乎是預算收入的4倍,網友們不禁驚呼,乙個縣的預算收入全部不夠支付體制內人員的工資,這是收入太低還是工資太高?這再次凸顯了金融部門過度撥備的問題。
都說縣是欠發達縣,但為什麼不發達的縣城為什麼要讓體制內的人富裕起來呢?首先,財政收入少,難道沒有必要把上級部門劃撥的財政資金擠出來給體制內人員發工資嗎?錢不夠發工資,怎麼會有多餘的錢用於經濟發展、投資、建設呢?突然之間,似乎不難理解為什麼該縣至今仍不發達。
其次,如果進一步細分,會發現另乙個問題,那就是編外人員的工資支出預算居然達到了46億人,佔在崗人員的近四分之一。 一般情況下,編外人員的人數也叫正式員工,他們的工資高於編外人員,因此編外人員的人數應為工作人員人數的四分之一以上。
乙個欠發達的小縣,為什麼需要這麼多編外人員?究竟是什麼樣的複雜繁忙的工作,連正式員工都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還是不想做,不屑於做?一般情況下,編外人員做開車、列印等看似不重要卻不可或缺的工作,而這種工作,在正式員工眼中,是沒有人願意做的
或者也許還有另一種說法,這些工作必須由編外人員完成。 眾所周知,很多編外人員,其實都是“恩惠崗”、“關係崗”,都是一些人的七姨、八姨的孩子,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所以他們以編外人員的身份進入系統,雖然工資不是很高,但人們想要穩定,正是因為這些恩惠的存在, 編外人員越來越多。
最終,編外人員和正式員工的收入差距達到了驚人的八倍,相差懸殊。 這種巨大的收入差距給縣域財政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並引發了對收入公平合理性的質疑。 對於編外人員來說,他們往往承擔著與在職人員相同甚至更多的工作,但他們的工資卻遠低於在職人員,這無疑是對他們工作的變相歧視。
乙個不發達的小縣,一組簡單的數字,反映出這麼大的問題,這應該不是乙個孤立的案例,而是乙個共性的問題,這個通病是什麼原因?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會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