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界新聞辛迪加 11 月 13 日報道,科技億萬富翁埃隆·馬斯克 (Elon Musk) 最近在與英國首相裡希·蘇納克 (Rishi Sunak) 的討論中預測,由於人工智慧 (AI) 的進步,“有一天人們將不需要工作”。 特斯拉公司和SpaceX的首席執行官說:“如果你想工作,你可以有乙份工作,但人工智慧會做任何事情。 ”
未來很長,馬斯克沒有具體說明這一天何時到來。 但是,至少在未來幾十年裡,人工智慧引發就業災難的可能性很小。
對技術引發的失業的擔憂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 19世紀初,一群被稱為盧德分子的英國紡織工人砸碎了節省勞動力的機器,以防止其使用。 然而,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裡,儘管技術飛速發展,但公司仍在繼續雇用員工。
有人擔心技術進步將消除對人類勞動力的需求。 這種擔憂很大程度上源於一種零和思維,這種思維方式從根本上誤解了經濟的發展方式。
是的,與人類相比,新技術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更好地完成某些任務。 是的,這將導致企業使用技術而不是工人來完成這些任務。 但創造性破壞的過程不僅造成破壞,而且創造。
新技術將提高許多工人的生產力,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因此企業將在勞動力市場上更激烈地爭奪勞動力,推高他們的工資和收入。 更高的收入將增加經濟中對商品和服務的總體需求,這反過來又會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 反過來,這種動態過程使經濟避免了結構性失業的增加。 此外,新技術帶來了新的商品和服務,這也增加了對工人的需求。
這不僅僅是理論上的。 想想過去 50 年來 ICT 和機械人技術取得的顯著進步。 這些技術突破對勞動力市場和更廣泛的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例如,製造業和文職人員的就業比例急劇下降。 但是,工人找工作的難度並沒有增加,失業率也沒有呈現上公升趨勢。
展望未來幾十年,我最擔心的不是工人太多,而是工人太少。 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迅速老齡化將減緩美國和大多數發達國家的勞動力增長率。 這些國家可以依靠更多的移民流入來填補勞動力缺口,但目前的政治風向是不一致的。
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的資料,未來 30 年美國人口將以 0 的年增長率增長3%,約佔 1983 年至 2022 年期間的三分之一。 在這樣的環境下,任何想找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
當然,人工智慧的進步肯定會帶來顛覆性的變化,但它不會大幅減少甚至消除對工人的需求,而是會改變許多工人的工作內容。 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雖然“技術失業”在過去幾十年中沒有實現,但就業的結構和性質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經濟學家大衛·奧特(David Ott)等人發現,目前大多數工作崗位都是在2024年之後創造的。
我們越是展望未來,就越難否認馬斯克的預言成真的可能性。 但是,人工智慧最終取代所有人類工人的世界將與我們現在的世界大不相同。 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經濟問題之一是如何充分利用稀缺資源。 但在馬斯克設想的未來,資源極其豐富,技術可以滿足我們的所有需求,當今世界的不平等將不復存在。 為什麼要在富足的世界中積累財富?另一方面,這樣的世界也可能加劇不平等,特別是如果產生所有收入的機器屬於一小群人。
人類將如何與世界互動?我從我的職業活動中獲得了很多成就感和滿足感,但我每天起床上班的主要原因是為了養家餬口。 如果我們不需要入不敷出,攢錢養老,我們還會每天起床工作,追求自我提公升和對集體的貢獻嗎?還是會屈服於心中的黑暗天使,天天無所事事,一團糟?
這些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 幸運的是,我們很可能不必回答這些問題。 技術變革在過去並沒有消除對人類工人的需求,未來可能也不會——至少在當今工人和政策制定者所處的時代沒有。 (熊文元編譯)
*:參考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