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天橋腦科學研究院向“AI腦科學”增資10億元 受訪者供圖(下同)。
2024年可能成為“大模特元年”。 今年7月,天橋腦科學研究院(TCCI)宣布追加投資10億元,用於一度備受關注的“AI+腦科學”。 對此,TCCI創始人表示:“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
早在兩年前,TCCI就與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國家精神疾病醫學中心)合作,成立了人工智慧與心理健康前沿實驗室,嘗試利用人工智慧和大資料尋找精神疾病精準診療的新方法,並開發了虛擬心理學家等專案。 同時,TCCI積極開發新一代技術工具,以更好地收集大腦活動資料,並取得了良好的進展。
然而,了解大腦仍然是人類最複雜的問題之一,人工智慧的執行也存在過程不透明、不可控等問題。 TCCI由此誕生了將兩個“黑匣子”相互比對破譯的想法,走出了“AI+腦科學”的獨特道路。 TCCI表示,無論是10億元的基金,還是乙個又乙個招募的AI科學家團隊,都會在需要突破的“AI+腦科學”瓶頸中免費出現——即解決資料、溝通、人才等問題。
資料:醫生和腦科學家想做人工智慧,但很難
人工智慧如何幫助和評估精神病?這是浙江理工大學劉紅豔教授最感興趣的問題。
傳統方法依賴於患者與患者的相對對話,但這種方法具有高度主觀性,限制了對疾病過程的深入了解和對效果的持續客觀監測。 國際最新研究表明,基於語言流利度任務的AI模型能夠有效區分精神障礙患者和正常對照組,證實了AI輔助診斷的可行性。
在今年的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年會上,TCCI宣布將首先從“10億元禮包”中撥出1億元,用於資助人腦及相關全身和行為資料的採集、分析和訓練,並提供儲存伺服器、算力等基礎設施支援。 以及各種創新的資料收集技術。劉紅巖對眼動追蹤技術特別感興趣,認為通過結合眼動追蹤資料和語言流暢度任務資料,可以構建出更精準的精神障礙AI模型。 研究院將從資金、技術等多渠道支援劉紅豔團隊的研究。
據介紹,該專案得到了科學家和臨床醫生的積極響應,在發布當天就收到了多份申請,並在10天內獲得了第一筆資助,用於支援澳門大學吳海燕和南方科技大學劉全英的聯合研究小組在國內建立第乙個由中國語料庫刺激的大規模腦電資料集。
溝通:AI專家和腦科學家,能談談嗎?
作為神經外科醫生,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院長、中國天橋腦科學研究院院長毛英教授非常關注人工智慧在輔助診斷、輔助分析腦成像和腦電資料、制定手術方案方面的價值。 他認為,人工智慧為人腦提供了新的視角,可以幫助克服研究中的主觀障礙,促進腦部疾病的研究。
為促進AI與腦科學的交流,天橋腦科學研究院組織了6場以“AI for Brain Science”為主題的學術會議。 這些會議匯集了人工智慧科學家、神經科學家、臨床醫生、行業專家和學生,分享人工智慧在基礎研究和健康應用中的前景,吸引了800多名專家和近100萬現場觀眾。
11月,TCCI再次推出“數字生活與意識上傳”系列會議,旨在全面推廣“數字生活”概念,包括倫理問題、個人資料積累、腦機介面解碼等議題。
圖片說明:研究院舉辦了以“數字生活與數字孿生”為主題的系列學術研討會。
人才:新時代如何培養新一代科學家?
在人工智慧和腦科學時代,如何跨學科培養年輕人是關鍵。 為此,TCCI舉辦了“AI+腦科學”大學之旅,吸引了眾多優秀青年學生。 同濟大學的張靖軒和白俊豪通過MindCam平台展示了他們的創新專案,MindCam是一款多功能腦電波攝像頭,可以讓使用者的情緒和注意力變化直觀地反映在電腦螢幕上的頭像效果和濾鏡中。 張說,通過這種方式,他們希望將情緒“視覺化”,以幫助使用者進行放鬆訓練、壓力和焦慮,或者提高注意力和認知功能。 該專案榮獲本次大賽腦機介面專業賽道獎。
事實上,“AI+腦科學”的跨學科人才缺口一直是TCCI多年來持續關注的問題。 該學院試圖通過源頭創新來緩解這一問題,並在課外以新形式培養新人才,例如挑戰賽和暑期學校。
位於蘇州冷泉港亞洲中心的計算與認知神經科學暑期學校是該研究所繼續支援的專案之一。 在過去的10年裡,許多學生已經成長為國際知名學者,如上海交通大學自然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松婷、麻省理工學院助理教授楊光宇等。
科幻小說中描繪的數字生活是可取的。 我相信,只有“AI+腦科學”才能創造出真實而有靈魂的數字生活。 “*情緒化。
新民晚報記者 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