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清晨,空氣微涼,霧氣鎖住茶山,沿著蜿蜒的山路,記者來到了金沙縣青池鎮張氏茶館千畝茶園,映入眼簾的是山上翠綠的,山脊上散落著一壟茶樹, 勾勒出綠色的鄉村美景。一旁,帶有晨露的茶葉鬱鬱蔥蔥,空氣中瀰漫著茶香。
十多年前,這裡還是一座荒山,雜草叢生,沒有路。 站在茶園裡,看著眼前精心打理的茶園,張德勇自豪地說:“現在山綠了,我們的日子就好了!”
55歲的張德勇是青池鄉洛平社群人,張氏茶館的負責人,作為回鄉創業的帶頭人,他耕種這個茶園已有10多年了。 有一次,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他離開家鄉,跑到大城市,靠自己的努力過上了更好的生活。 然而,就在生活蒸蒸日上的時候,他滿懷激情地奔回農村,在荒原上種茶,創辦了張氏茶館,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搖籃”。 他的茶園還在 2021 年被評為省級模範家庭農場。
農村的嬰兒南下,進廠淘金。
坐在茶几旁,張德勇沖泡了一壺自己生產的紅茶,在茶香中向記者講述著自己的創業故事。
張德勇2024年出生在青池鄉乙個偏僻的村莊,這裡山巒丘陵佔了90%的面積,靠務農謀生難度很大。
2024年,隨著南方“農民工潮”的興起,高中畢業的張德勇不願在家“築巢”,過著“面朝黃土,背對天”的生活。 於是,21歲的他走上了深圳的打工之路,開始在社會上工作。
剛出來工作的時候,我還年輕,雄心勃勃,我所看到的一切都很好。 張德勇說,剛到大城市的時候,一切都新鮮好奇,他發誓要做好。
但仔細想想,現實就是現實,找了好幾份工作後,要麼是因為是新手,要麼是因為學歷不夠,張德勇就被拒之門外,“我一開始沒什麼本事,找個合適的事情做起來並不容易。 ”
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張德勇終於在深圳的一家橡膠製品公司找到了乙份工作,雖然每個月只掙276元,但當時他很滿意。
我還記得,在我拿到工資的第乙個月,我去買了一輛鳳凰牌自行車,當我在深圳騎車時,我感到非常自豪!張德勇回憶說,雖然當時很辛苦,但他賺到了人生真正的第一桶金。
張德勇雖然只是個勤雜工,但工作非常勤奮,敬業,洞察力極強,深受同事和上司的喜愛。 漸漸地,他在公司裡重用,經過幾年的打磨,年薪已經達到了15萬元。 當他回來時,張德勇和他的師傅重新建立了工廠。
經過十幾年的徘徊,張德勇最大的感受就是“知識太重要了”。 看著正在成長的孩子們,2024年,張德勇做出了人生中又乙個重大決定——回到家鄉。
荒山上演了《蛻變》。
踏上家鄉的土地,張德勇覺得很踏實。 但是當你回來時該怎麼辦?經過幾個月的思考,看著在茶園裡幹活的村民,張德勇有了答案。
張德勇的家鄉青池鎮羅坪社群,這裡空氣清新,山巒起伏,水質清澈,優美的生態和獨特的土壤氣候滋養了香氣純正、口感醇厚的金沙青池茶的卓越品質。
從小就跟著長輩學茶,對茶情有獨鍾。 見過世面的張德勇決定不僅要泡茶,還要泡有機茶。
只管去做。 2024年,張德勇帶著受邀的農民工們割荊棘、鋤頭一鋤地種樹苗,在400多畝的荒山上種下了一棵充滿希望的“幸福樹”。 同時,還購置了製茶裝置,承包了當地的老茶廠,成立了張氏茶館。
要麼你不做,要麼你必須做好。 帶著這樣的信念,張德勇開始實施生態栽培,徹底杜絕了茶樹生長過程中農藥、化肥和除草劑的使用。
然而,有機茶並不是那麼容易製作。 首先,周期長,茶葉需要種植3-5年才能採收,還需要在資金管理、除草、施肥等方面進行投資。 但張德勇從不退縮,因為他堅信一件事:付出越多,回報越大!
在茶園沒有收入的日子裡,張德勇並沒有閒著。 “種茶泡茶是一項技術性的工作,光有熱情是不夠的,所以我不斷鑽研開發茶葉專業書籍,向師傅學習習,不斷習。” ”
勤勞的人,天不賠。 2024年,張德勇的茶園正式投產,贏得了市場的青睞,生產的明千幹茶售價高達1000元一斤。 2024年,張德勇將加工廠擴建至1000平方公尺,新增製茶裝置36臺。
經過多年的探索,張氏茶館從茶園建設、生產加工、品牌建設到市場開拓,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2024年,張氏茶園還被授予省級示範家庭農場。
2024年,張氏茶館生產乾茶5000餘斤,產值60元以上。
家鄉財富的領頭羊。
茶園的冬季管理是一年中茶園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春茶產量、提高鮮葉品質的關鍵。
目前,在張氏茶館的茶園裡,工人們正在熟練地用農具對茶樹進行鋤草和施肥,以便為茶樹在冬季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
在霜降之前,我們採取採摘和切割的方式對茶園進行管理,專門去除茶樹的頂優,頂茶可以製作夏秋茶,並可以起到修剪和整形的作用,促進來年茶葉產量和品質的提高。 張德勇說,目前,茶園的封口工作已基本完成。
經過多年的精心經營,張氏茶館已走上了一條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的現代茶企發展道路。 目前,茶館已發展成為1300餘畝的有機生態茶園基地,每年帶動至少3000人到周邊地區工作,走上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
我在茶園幹活了好幾年,一天120塊錢,家裡的農活也不耽誤。 達馬村村民李華飛說。
不辜負這青山,不辜負這百姓。 近年來,在張德勇的示範和帶動下,周邊農民也開始種茶致富,他不遺餘力地幫助家鄉100多名茶農提高製茶技術。 在他的帶領下,10多位茶農成為當地的技術專家。
從打工到創業,從小棚到大廠,從乙個人到一群人......如今,白霜已經悄悄爬上了張德勇的太陽穴,每當別人問他是否後悔回到家鄉時,他總會自豪地說:“我不僅不後悔,反而感到非常自豪!”
現在,看著綠茶園,張德勇信心滿滿,“接下來我要對加工廠進行改造公升級改造,做好茶園的管理工作,提高茶葉品質,帶動更多人參與種植,為周邊村民提供就業崗位,促進增收,和村民一起把家鄉的綠水青山變成金銀山,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助力鄉村振興。 ”
貴州**天燕報記者 吳傳娟。
編輯:王星。
二審:謝朝正。
三審李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