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被愛和從小就不被愛的孩子,
長大後有什麼不同?
近日,親子綜藝《爸爸回家2》以豆瓣9開播1分是完美的結局。
小女孩三溪一家溫馨的家庭氛圍,也給無數網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為三喜喜歡小動物,家裡養了4只小貓、4只小狗、雞、鳥和一整缸魚。
在擺攤的路上,一家人因為車裡的空調壞了,汗流浹背。
這與普通家庭的抱怨不同。
三熙的父親會因為忘記修空調而“道歉”,母親會立即回覆“沒關係”,三熙甚至可以笑著開玩笑說“我們家好像坐在烤箱裡”。
相比之下,有多少孩子是聽著“爸爸媽媽為你工作,你知道有多辛苦嗎”長大。
有時,即使是“肆無忌憚的享樂”也被認為是一種罪惡。
而當三喜看到父母愜意地坐在夕陽下時,他自然會說:
“我的爸爸媽媽很享受生活。 ”
這種被愛包圍的自信,讓不少網友紅了眼瞳。
有些人,在看過三溪之後,彷彿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在心裡幻想著自己:
三茜是我小時候最羨慕、最想成為的人,她擁有我一直最羨慕的東西:有些人,淚流滿面,拼命忍住不哭。精神世界豐富,從小就被愛包圍,像乙個古怪勇敢的公主。
小時候最怕爸爸回家,一回來,我就要想著今天能不能做點壞事,被他罵一罵。也有人認真寫下幾百字的評論,傾訴自己的心得:他以為他的教育是正確的,但當時我不明白他的理由是什麼,我只知道我有乙個不快樂的童年。
直到現在,如果只是和爸爸同時待在同乙個空間裡,我的心裡很擔心,怕有人會罵我什麼。
我記得小時候,老師對乙個女孩說。 你媽媽打電話**,讓我督促你每天喝一杯牛奶,說你在家總是跑路不喝。一一看完後,淚水不自覺地充滿了我的眼眶。那時候我真的很羨慕她,因為小時候父母不在身邊,我住在各個親戚家裡,過著籬笆下的生活。
被欺負的時候,沒有父親的支援,被冤枉的時候,沒有母親的細心引導,從小就缺乏愛心和自卑,不喜歡和人打招呼,什麼都不敢做。
直到現在,我從未見過這個世界,只有在遭受損失時才了解自己的經歷,即使遭受了損失,我仍然不明白很多事情。
沒有被愛的孩子,
這種生活很難過
我曾經聽過乙個讀者的故事。
她是乙個非常優秀的精英女性,她的工作很嚴格,她不能容忍任何乙個錯誤。
然而,就是這樣乙個獨立的女人,只要認真地投入到一段關係中,她就會不自覺地變得迎合。
會特意挑對方喜歡聽的話,刻意做一些讓對方開心的事情。
當對方送給她禮物時,她的第一反應不是驚訝和喜悅,而是想著如何兩次還禮。
她總是小心翼翼地記錄下對方無意中說的話。
小心翼翼地維護關係。
沒有辦法享受愛情應該帶來的放鬆和溫暖。
另一方面,如果對方沒有及時回覆資訊,或者表現出不高興,她會非常焦慮
“我做錯了什麼嗎?難道我不值得被愛嗎?”
但是你越在乎,越注意,你就越有可能受傷。
每一段感情的結局,要麼是對方受不了,要麼是冷酷暴力地分手,要麼是暗中用她的讓步出軌。
後來,經過深入挖掘,我才知道,她的父母從小就對她嚴格。
“無論我有多好,他們都認不出我。 ”
所以她只能更加努力,拿到獎學金,換來父母的認可。
長大後,她對自己更加嚴格,只有讓身邊的人都開心,她才放心。
“人們認為我熱愛我的工作,但只有我知道證明自己的價值是不安和絕望的。
我也希望有人和我在一起,但我真的很難完全信任別人,然後就沒有......”
實際上,這是典型的“無愛的性格”。
我們都知道,家庭氛圍的滋養,父母的陪伴和關愛,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孩子的心理和性格。
特別是對於女孩來說。
女孩實際上是非常情緒化的生物,她們的前額葉和枕葉比男孩發育得更快、更充分。
這也注定了他們內心細膩敏感,情感豐富,對愛情有更高的需求和慾望。
如果乙個女孩從小就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情感回應,她的性格就會在積累的壓抑下留下痕跡:
不敢依賴別人,只能用獨立來保護自己;
生活很壓抑,總是自卑,習習慣取悅別人;
內心高度敏感,容易得失之苦,缺乏安全感;
他們不容易信任別人,一旦信任別人,他們就會挖出自己的心和肺。
即使他們長大了,有權利掌控自己的人生道路,但身後空虛的感覺早已讓他們絕望。
不管怎麼填,都補不上。
缺乏愛,
缺少的不僅是愛,還有自我
微博上曾經有一句話特別讓人心痛:
錢總是給不缺錢的人,愛總是給不缺愛的人。 ”
有時候我真的不得不承認,生活就是這樣。
你想要的東西越多,你得到的就越少。
為什麼想要乙個能為我付出、肯定我、容忍我所有缺點和過失、永遠陪在我身邊的人這麼難?
缺乏愛的人,是不是真的沒有資格在今生被愛?
不。 正如上野千鶴子所說:
“如果乙個女人精神貧乏,痴迷於被愛,渴望得到認可,那麼無論她的能力和資源如何,她都很難將她從困境中解救出來。 ”
《厭惡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也是如此。
因為從小就被忽視,缺乏愛,長大後在各種親密關係中度過了一生。
被作家的男友辱罵,她捨不得離開,因為“打我也沒關係,只要兩個人在一起,總比乙個人好。 ”
當學生亞倫向她表達愛意時,她迫不及待地想和他在一起,她願意做對方想讓她做的任何事情。
她身上有一種“自我犧牲”的矛盾和天真。
在骨子裡,他認為自己不值得別人的關注和愛護,但他總是希望別人。
所以她為自己找到的唯一解決辦法,就是取悅對方。
無論對方多麼殘忍,哪怕她受到傷害,被要求做賺錢,進監獄,她還是會在受傷後全身心地投入到下一段感情中。
結果,他一次次傾訴心肺,換來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和背叛。
松子的故事並不是很多人的投射。
當情感上的渴望得不到家人的滿足時,很多人會本能地向外尋求認可和關懷,希望能彌補過去的創傷。
但似乎無論做什麼,你都特別扭曲,既善良又冷血,既自卑又自負,矛盾又痛苦。
因為他們的心是空虛的,沒有力量。
他們無法真正發自內心地肯定自己,他們總是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脆弱、偏執和自我懷疑。
總是把你的時間和精力花在關注別人對你的投資上。
因此,您會發現:
缺乏愛的人永遠在尋求愛,然後就永遠得不到愛;
不缺愛的人,從小就被愛的環境所包圍,知道自己的價值。
他們的內心是平靜的,他們的情緒是穩定的,每個人都喜歡和這樣的人交流,他們更容易被愛。
愛自己,
這是終生浪漫的開始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說:
“乙個人一生的工作,就是要把自己從小就形成的人格融入其中。 ”
“無愛的人格”也是如此。
沒有人的教養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不被愛”和“缺乏愛”的經歷,但每個人對現實的感受都不一樣。
不分性別。 但在這裡,我想強調一點:
無論是抱怨我們的父母,還是幻想我們曾經沒有發生的傷害,它真的治癒了我們。
然而,生活中沒有回歸按鈕這樣的東西。
總是盯著生活中的空白會讓你的精力耗盡。
原生家庭無法選擇,但可以由你決定人生的方向。
當你學會從內心感到安全,不再依賴外在的好噁和判斷時,就是通往幸福的終極途徑。
因此,我們可以嘗試-
接受你的創傷。
在乙個人真正重新開始之前,通常需要經歷乙個過程:
看到你的痛苦,接受你的傷口。
我承認我缺乏愛,我承認我的性格中有不好的部分。 ”
這樣,我們才能點燃“我要為自己創造美好生活”的勇氣。
能夠照顧自己的需求。
羅翔老師說:
在乙個缺乏愛的原生家庭裡,你必須學會愛自己,而不是向別人索取情感價值,因為這種事情是這個社會人際關係中最廉價的東西。 ”
所以,少研究別人,多關注自己,加大對自己成長的投入。
當你在經濟上獨立,看遍了世界,你就再也不用擔心別人愛不愛你了。
即使你再也遇不到愛你的人,你也不會因得失而苦惱,懷疑自己。
相信“我配得上”和“我可以”。
接受一些正常的善意,並在正確的時間和適當的時間提供幫助。
給自己更多積極的暗示,“我很好,我很漂亮,我值得,我會快樂的”,並相信你值得擁有你想要的一切。
乙個人一旦有了積極的氣場,他的生活也會改變。
家庭疏遠會給我們的心靈帶來傷害。
但沒關係,不被愛是人生常態。
即使全世界都不愛你,至少你還能相信自己,無條件地愛自己。
最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句我非常喜歡的名言:
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時,我睡得越來越早,我喜歡鍛鍊和打扮自己
我不再糾結和焦慮,遇到問題就想解決問題,改變了拖延的小問題
我專注於自己,努力追求有意義的人和事物,並燃燒我對它們的熱情。
愛自己是終生浪漫的開始。
當你學會愛自己時,你會發現整個世界都會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