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玉杯,在當今的生活中已經很少見了。 但大多數人對玉杯的第一印象應該是唐代詩人王寒的《涼州之歌》中“夜光杯中的葡萄酒,要想喝琵琶馬上催促”,這句古句讓“夜光杯”聲名鵲起,也成為玉杯的典型代表。
杯子最早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戰國時期前後出現了用玉石製作杯子;漢朝是第乙個從過去到未來的繼承時期;魏晉南北三朝,戰亂頻發,數量和質量急劇下降唐代以後,各種玉杯層出不窮。
在漢代,雖然製造業不是很發達,但人們使用的生產工具比較原始,普通杯子的做工並不精緻。 然而,在王侯貴族階層中,一些用來喝水喝酒的玉杯,精緻得超乎你的想象。 用現代的話來說,這些杯子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奢侈品。
玉杯屬於日用品,以玉為杯,酒增玉色,玉留酒,相得益彰。 而且,古人認為玉“聚日月精華,聚天地靈氣”,吃玉可以強身健體。 用玉杯喝酒,不僅能保持酒香,還能延年益壽,還象徵著地位、權貴,因此在漢代的上流社會中比較流行。
漢朝開闢西域後,新疆和田育才流入千里中原,供奉漢朝王室,分為天下諸侯。 製作玉杯,需要挖出深腹,達到倒酒的目的。 自古以來,由於玉石材質珍貴,來之不易,玉器生產始終堅持原材料利用最大化的原則,避免原材料浪費,採用“去內臟”工藝製作玉杯勢必會造成浪費,可見玉杯在玉石中是珍貴的, 只有王子和貴族才能負擔得起使用它。
同時,隨著儒家文化的興起,玉杯被賦予了更加深刻的文化內涵。 儒家文化認為“玉有五德”,即仁、義、禮、智、信,這與當時的社會價值觀不謀而合。 因此,玉杯不僅是古代社會的酒器,更是精神的象徵。
比如洛陽出土的這個曹魏時期的白玉杯。 雖然被埋藏了幾千年,沒有任何損壞,但杯口、杯身、高腳都切得整整齊齊,邊角分明。 翡翠溫白,通體光滑素色,杯身打磨光滑,線條自然,具有“木槿清水,自然雕琢”的魅力,代表著屬於魏晉的“極簡美學”
更難得的是,白玉杯的原料是一整塊和田白玉。 在戰亂紛飛的三國時期,從千里之外的西域獲取玉材極為困難,這印證了當時中原與西域各國保持著最好交流的歷史事實。
有時,製作一杯杯子所需的努力和努力是驚人的。 比如杭州博物館收藏的戰國水晶杯,整個杯子都是用一整塊優質的天然水晶製成的,杯身透明,光元素沒有襯裡,被很多人視為“十字之物”。
據估計,熟練的工匠製作戰國水晶杯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 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中,這麼大的水晶杯是唯一的,堪稱最珍貴的國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