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人均購買力相對不高
2024年,中國人均名義GDP達到6,959美元,與一流發達國家相去甚遠,但已經處於中上水平,已經高於南亞最富裕的國家(人均6,686美元),高於撒哈拉以南非洲相對富裕的國家南非(6,621美元),高於中南半島的泰國(5,676美元)。
我們也可以看看2024年實際人均GDP,已經達到11868美元,明顯高於名義GDP,可見中國發展中國家的國情。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同為發展中國家的馬爾地夫的實際GDP已達到11,903美元,略高於中國,而泰國已達到14,136美元,南非已達到12,507美元。 這些國家的情況並非如此,但名義人均GDP與中國相似的中國國家的人均實際GDP高於中國幾乎是很常見的。 這種現象雖然令人費解,但值得**,下面就好好分析一下。
首先,它應該與我們的稅收模式有關,中國採用的是增值稅徵收模式,類似於一般的人頭稅,幾乎所有的商品或商業服務都因此而提高了一部分價格,而且價格上漲幅度應該接近增值稅範圍,在百分之十左右。 我們一般的增值稅模式,導致我們的名義GDP是**,當然,換算後的名義GDP也會是**,實際GDP不會因此而增加。
然後,與我國經濟體制密切相關的是,中國仍處於向市場經濟體制邁進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非市場經濟因素。 比如,大量壟斷國有企業的存在,提高了商品**,也就是我們的名義GDP,但是我們的實際GDP不會因此而增加。
仍然由於經濟制度的原因,壟斷土地**帶來了畸形的房屋**,這大大降低了人們的購買力。 街邊立面房子的**也會上公升,這自然體現在商品**上。 農村土地資源非市場化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率,這不僅體現在農民的收入上,也體現在農產品的生產上。
我們這麼勤勞,我們付出那麼多,我們應該有明顯更高的相對實際人均GDP,但事實並非如此,除了這些因素外,或許還與中國的大國稟賦有關。 大國的綜合優勢,使我們擁有較高的匯率水平。 例如,乙個大國帶來的大市場優勢,以及勤勞公民的優勢和富裕的海外華僑的優勢,使中國每年獲得數百億美元的外匯投資,這自然客觀地提高了人民幣的匯率水平。 巨大市場的稟賦導致了中國幾乎可以生產所有商品,客觀上中國可以進口更少的外國商品,這自然減少了中國對外匯的需求,客觀上提高了人民幣匯率的水平。
雖然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但人均外匯儲備並不是很大,即使在經濟發展水平相同的國家中,這仍然是大國優勢的體現,而乙個大國人均客觀需要的外匯儲備不可能太多。 但是,我國的人均外匯儲備雖然不多,但由於我國的強國稟賦,我們客觀上並不需要那麼多外匯儲備,我們確實沒有利用好自己的客觀優勢,浪費了自己的這個優勢,本來可以更多地利用自己的這個優勢。
以上原因似乎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實際人均GDP佔人均名義GDP的比值偏低,而深入思考,雖然這些原因也是中國實際GDP佔人均名義GDP比值偏低的原因,但似乎還有更大的原因。 在被網友提醒後,終於讓筆者豁然開朗。 事實證明,我國佔GDP近一半的高投資率,造成了中國人實際GDP與名義GDP之比偏低的局面。
我們知道,發展中國家美元的名義GDP明顯小於實際GDP,這主要是由於服務業的差異。 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和農業產品**與發達國家沒有太大區別,但發展中國家的服務業較低**,導致發展中國家的實際GDP明顯高於美元的名義GDP,就像中國的情況一樣。 但是,由於中國的投資率佔GDP的比重是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兩倍左右,因此中國的消費比重自然被壓低,這自然壓低了中國服務業產值(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從而壓低了中國人的實際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