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1903)。
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Taylor)泰勒(1856-1915)是美國古典管理學者,主要著作包括《科學管理原理》(1911)和《科學管理》(1912)。 科學管理的核心:
1、管理要科學規範
2、要倡導精神革命,勞資雙方利益一致。
實施科學管理的結果是提高生產效率,而高效率是員工與雇主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 因此,泰勒認為,只有用科學化、規範化的管理取代傳統的體驗管理,才是實現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
科學管理的內容:
1、開展行動研究,確定操作規程和行動規範,確定勞動時間定額,改進科學的作業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2、為職工做出科學的選擇,培訓職工使用規範的操作方法,讓職工在崗位上成長。
3、制定科學的工藝流程,盡可能規範機器、裝置、工藝、工具、材料、工作環境。
4、實行計件工資、超額勞務、超額報酬。
5、勞務分離。
應用科學管理理論的成功案例:採用甘特圖進行計畫控制,建立世界第一條福特汽車裝配線,實現機械化大工業化,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出現了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資、高利潤的局面。
II. 吉爾布雷斯運動研究 (1907).
弗蘭克B吉爾布雷斯(1868-1924),美國行動研究之父。 吉爾布林斯夫人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心理學博士,被譽為美國“管理學第一夫人”。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行動研究》(2024年)、《管理心理學》(2024年)、《疲勞研究》(2024年)和《時間研究》(2024年)。 他們使用觀察、記錄和分析方法進行運動研究,以確定標準過程動作並提高生產效率。
同時,他們開發了生產流程圖和程式圖,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他們認為,工人的自我管理意識可以通過對運動的研究來培養;他們開創了疲勞研究的先河,它們對工人健康和生產力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
3.韋伯的組織理論(1911)。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864-1920),德國古典管理理論家,被譽為“組織理論之父”。
主要著作有:《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通論經濟史》、《社會經濟組織論》等。
根據韋伯的說法,社會中有三種權力,一種是傳統權力,它由傳統習俗或世襲所擁有;第二種是神通,**崇拜或順應自然;第三是法律權力,法律或制度規定的權力。
對於經濟組織來說,它應該建立在合理合法的權力之上,以確保組織持續和持久的經營目標。
規章制度是組織健康運作的保障,是組織合法權力的基礎。 韋伯理想的官僚組織模型是:
1、組織機構按法定程式組建,目標明確,規章制度齊全。
2.組織的結構是等級控制系統,組織中的人根據自己的職位和正式的工作職責行使權力。
3、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人與工作的關係,而不是人與人的關係。
4.根據崗位需要,公開選拔合適的人才。
5、合理分工和專業培訓,提高生產效率。
6、按崗位和貢獻薪酬,建立晉公升獎懲制度,提高職工的敬業精神和成就感。
韋伯理性創造性地提出了行政組織科學的組織理論和組織規範,這是他對管理思想史的最大貢獻。
4.法約爾的《管理通論》(1916)。
亨利·法約爾(1841-1925),法國古典管理理論家,與韋伯、泰勒一起被譽為西方古典管理理論的三大先驅,被尊為管理過程學派的創始人。
他的代表作是《工業管理與綜合管理》(1916)。 法約爾提出了管理五功能理論:即管理是計畫、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的五大職能,並提出了14項管理原則:分工、權責、紀律、統一指揮、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人員報酬、集中、等級、秩序、公平、人員穩定、 創新和團隊精神。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提煉了普遍的管理原則,至今仍被用作我們日常管理的指南。
5. 梅奧的人際關係理論 (1933)。
喬治·埃爾頓·繆(1880-1949),來自澳大利亞的美國行為科學家,是人際關係理論的創始人。
主要出版物:“組織中的人”和“管理與士氣”。 梅奧著名的霍桑實驗,在美國西部電氣公司的霍桑工廠歷時九年,真正拉開了組織人類行為研究的序幕。
霍桑實驗的初衷是試圖找到改善外部條件和環境的方法,以提高勞動生產率,但結果表明,影響生產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外部工作條件,而是工人自身因素和群體所接受的和諧感與安全感。
梅奧的《人際關係理論》指出,工人是社會人,而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經濟人企業中有乙個非正式的組織,必須注意與正式組織保持平衡;提高勞動者滿意度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首要條件,高滿意度是物質和精神需求的合理滿足。
6.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1943)。
亞伯拉罕 H馬斯洛,1908-1970),美國心理學家,提出了人類需求層次理論。代表作:《人類動機理論》。 馬斯洛指出,人們的需求是按照重要性和等級進行排序的,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後,人們就會追求高層次的需求。
7.麥格雷戈的人性假設和管理風格理論(1960)。
道格拉斯·麥克特·格雷戈爾(1906-1964)是美國著名的行為科學家。 作為《企業的人性化》(1957)的代表,他提出了著名的X-Y理論。
麥格雷戈稱傳統的管理理論X為理論,提出了關於人性和管理方式的假設,同時他提出了Y理論而不是X理論。
8.赫茨伯格的雙因素動機理論(1966)。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美國行為科學家。 主要著作有:《工作的激勵因素》、《工作與人性》、《管理的選擇:是更有效還是更人性化?等。
雙因素理論是他的主要成就。 根據赫茨伯格的說法,它為工作帶來了積極的態度。 增加滿意度和動力的因素大多是與工作內容或工作本身有關的因素,稱為激勵因素,如成就感、同事的認可、上級的讚賞、更多的責任或更大的成長空間。 能讓員工感到不滿意的,屬於工作環境或工作關係的,稱為健康因素,如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監督、人際關係、工作條件、工資福利等。
雙因素理論對管理者的啟示是,要注意因素在員工工作內容中的重要性,特別是要豐富工作,滿足員工多方面的需求。
9.魏連大內Z理論(1981)。
威廉是一位日裔美國學者,以他的 Z 理論(1981 年)而聞名。 Z理論認為,所有企業的成功都離不開信任、敏感和親密,因此可以基於坦誠、開放和溝通的原則進行民主管理。
構建Z型組織的過程是:
1.培養每個人的正直和善良。
2. 領導和管理者共同制定新的管理戰略,明確共同的經營目標。
3、通過高效協作、靈活激勵等方式,實現公司目標。
4、培養管理者的溝通能力。
5.穩定的用人制度。
6、合理、長效的考核和晉公升制度。
7、崗位輪換,培養和拓展員工的職業發展。
8、鼓勵員工和工會參與公司管理,擴大參與領域。
9. 在員工個人與組織之間建立全面的整體關係。
10.彼得·生基的學習型組織理論(1990)。
彼得·森格是美國“學習型組織理論”的奠基人,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傑出的新晉管理大師。 代表作為《第五種修養——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 學習型組織理論認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源泉是提高企業的整體競爭優勢,提高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未來,真正優秀的企業,將是乙個全心全意、善於學習、持續學習的組織——乙個學習型組織。 通過醞釀學習型組織的工作氛圍和企業文化,帶領員工不斷學習、進步,不斷調整觀念,使組織更有持久的生命力。
學習型組織的特點是:
1、所有成員都有共同的願望和理想。
2、善於持續學習。
3、組織結構扁平化。
4.員工的自主性和自覺管理。
5. 平衡員工家庭和事業。
6、領導新角色改為設計師、僕人、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