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孝經》(第四講)。
全文884字,閱讀時間4分鐘)。
所謂“不法不說,不道不行”。 也就是說,不符合禮儀規律的事情不能說,不符合道德的行為不能做。 這也是孔子對顏慧說的“四個不”,即“不看不文明、不聽不文明、不說不文明、不動不文明”。 而這裡的“運動”不是行動的意義,而是感動心靈的意義。 這意味著,如果有一種思想不如法律那麼理性,它就不能被提出來。 因為在古人中,人們的行為分為身、口、心三種,這樣他們的身、口、心才能遵守禮儀法,這就是古聖賢所說的“克己報應”,這樣才能越來越接近成聖聖。
當我們閱讀《論語》時,我們看到孔子說過:“我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想起來是沒有用的,不如學。 孔子學到的是古先賢之道,一生所秉持的是“說而不做、信而為古”的精神。 這個“古”,就是古聖人之道,就是古聖君修身、團結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
所以,“古”並不意味著沒有創新,也不意味著你不知道如何與時俱進,而是要注意把握其中所蘊含的不變不變的規律,這在古人中被稱為“道”。
很多人說傳統文化不講創新,這是他不懂傳統文化的辯證法。 例如,如果我們說《易經》是“經組之首,大道之源”,那麼“易”字有三層含義。
第一種含義是“變化,變化”的含義,它表明世界上的人、事、物等現象是不可預測的,變化無窮,所以我們必須與時俱進,但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談論創新呢?
《易經》的第二個含義是“不易,不變”。 告訴我們,雖然現象是不可預測的,但不變的是法和道。 俗話說“天不變,道不變”,只有掌握了不變的道,才能以同樣的方式應對一切變化。 就像一棵老樹每年都會發芽、發芽新枝一樣,它的“根和根”沒有改變。
第三層含義是“簡單”,簡單之意,即所謂的簡單之路。 用非常簡單的方式解釋真正深刻而複雜的真理,其目的是使人們易於學習、理解、記憶和實踐。
我們現在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實是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結果。 傳統文化講“仁、義、禮、智、信”,是我們的核心價值觀。 它易於記憶,易於在社會上實施,並已成為人們幾千年來所信奉的價值觀。 雖然現象變幻莫測,但只要我們把握住不容易掌握的規律和方法,就能把事情處理好。 這就是《易經》的三重含義。
內容**《集團圖書治理要點》學習習網*
小故事,大智慧,學習傳統文化,利己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