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孟鐸自製的短篇**脫口秀節目《孟見你》採訪了廣東隊前男籃明星李群。
其中,談到了CBA聯賽是否應該“放手”外援的問題。
李群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首先,CBA不能只是中國人。
如果中國男籃只是想閉門造車“玩”自己,那麼現在的外援模式無疑是可以的。
不過,今年夏天,中國男籃參加了男籃世界盃和杭州亞運會。
這充分說明,中國男籃不能做到“閉門造車”,還需要與世界男籃聯絡。
而且,由於中國男籃在這兩屆賽事中的表現太差,很多球迷還是希望中國男籃未來能有更多機會接觸世界男籃。
話雖如此,實力的差距是一回事,而他們打法的感知和熟悉度的差距,也是長期不與高水平戰隊交手的一大因素。
如果你想增加這樣的機會,可能有兩種方式:引進和走出去。
咱們先說走出去,目前還不現實,因為現在中國男籃的水平太低了,就算想走出“舒適區”,也沒有相應的能力。
沒有合適的聯賽可以接收,一切都是徒勞的。
剩下的就是引進,而CBA聯賽的20支球隊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好方法。
但是,這麼多賽季,引進外國球員的規則值得討論,那就是各種“限制”。
看來,在外援多了之後,會有很多本土球員無法上場。
從本質上講,我仍然認為CBA聯賽是“中國男籃”的聯賽。
這與你在世界大賽上看到的以及你想要改進的地方相反。
因此,當務之急是“放開”對外援助的配額。
其次,CBA必須是亞洲的。
在前幾季中,也有這樣乙個名詞,叫做“亞瓦伊”。
顧名思義,也是亞洲的外援。
在那段時間裡,它確實吸引了許多亞洲頂級球員,如哈達迪、阿巴斯等。
不過,由於這些球員都是中國男籃在亞洲級別的“老對手”的絕對主力球員,所以每次相遇,都會有不錯的表現,帶領自己的主隊給中國男籃製造不少麻煩。
然後,有人建議CBA應該取消這些“次外國”。
否則,就相當於利用我們的中國聯賽為亞洲對手球隊培養球員,然後他們在國際比賽中“擊敗”我們。
這有意義嗎?這沒有意義。
首先,大家都在同乙個平台上,這些“亞外”能夠在國際比賽中有驚人的表現,給中國男籃製造了很多麻煩,這說明人們在CBA真的習到了東西,取得了進步。
另一方面,中國男籃的這些球員未能在國際比賽中表現出色,這說明CBA沒有認真的訓練和競爭。
這是這些玩家應該反思的事情,它和這些“亞洲外”有什麼關係?
其次,如果連世界排名幾乎墊底的亞洲球員還在“防”,那麼辦這樣的聯賽就沒有多大意義了。
不過,也不知道是哪位“大聰明”突然決定採納這個觀點,所以現在的CBA基本看不到“亞裔外”。
那麼,中國男籃就不想保持曾經的“亞洲霸主”的地位,現在連一場勝利都變得極其困難,就好像遇到這些亞洲球隊中的任何一支一樣,最終的結果可能是“55公開賽”。
過去,當聯盟中有“亞洲外”時,大家還是互相了解的,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國際賽場上知道如何做出有針對性的調整。
好吧,現在我什麼都不知道。
不僅僅是他被別人“追趕”和毆打。
我個人建議恢復“亞外”的名額,甚至更大膽一些,對“亞外”和本土球員一視同仁,不再限制上場時間。
最後,CBA甚至可以是世俗的。
現在不僅我們對全世界籃球的形勢知之甚少,而且外面的那些籃球運動員對中國籃球也知之甚少。
這不是立志成為“世界級聯賽”的態度。
想要打破這個“壁壘”,就應該招外援,比如NBA、歐洲聯賽、澳洲聯賽等,只要有本事,都可以嘗試引進。
說到這裡,可能會有球迷說,這是為了讓那些資產雄厚的球隊能夠受益,他們可以繼續“買買買買”,然後依然借助外援奪冠。
沒有。 聯盟官員可以為外援設定“工資帽”。
例如,每支球隊都有這麼多錢,以至於簽下外國球員的成本不能超過這個上限。
這樣一來,就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證聯賽20支球隊招募的公平性。
最後,當外籍球員數量增加,上場時間不再那麼受限於現在的數量時,勢必會擠出本土球員的機會,甚至很大一部分本土球員將面臨“失業”。
對此,我只能給這些本土球員兩個字:他們應得的!
這麼多年過去了,你真的太舒服了,是時候感受一下社會的“險惡”了。
而要想得到持續“就業”的機會,那就努力把那些外援擠出來。
這就是所謂的良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