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在網上看到一條帖子:“.就讀國際學校有前途嗎?這個問題反映了提問者或家長對國際學校教育的擔憂。 不出所料,有人在帖子下宣稱國際學校有多好,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人中的大多數都是以機構為導向的。 也有一些人一直在抱怨國際學校。 一位8歲孩子的家長給出了非常中肯的回答和分享。
任何學校都有未來
其實,任何一所學校都有未來,關鍵在於孩子和家長如何對待它。 公立學校和國際學校有不同的路徑,但它們需要相同的時間和精力。 國際學校的孩子不容易,他們要習學習各種英語課程,還要做活動和比賽才能申請世界大學,這也是一條艱難的道路。 讓我們明白,國際學校並不是公立學校的對立面。 其實,所有學校的宗旨都是一樣的:培養人才。 只是培養方式不同,教育重點不同。
公共與國際。
兩種不同的教育。
公立學校和傳統的私立學校更注重分數,因為這是高考和高考的要求,是國內人才選拔的需要,沒有對錯之分。
國際學校對個人素質培養的要求非常嚴格,對學生的知識要求也非常寬泛,真正要培養“德、智、體、藝、勞”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喊口號。
我們多年來一直倡導素質教育,但現實情況是,一線城市素質教育的實施往往更好,比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兒童體育課比較多,各種藝術、**等素質班也相當豐富。
另一方面,在小城鎮的學校裡,大多數孩子仍然沉浸在應試教育中,在沒有專業的師資、裝置、設施的情況下,素質教育不容易談起,這就是現實。
在國際學校中,優質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實施。
我的孩子不到7歲的時候,他很害羞,語言能力也不好。
轉學到國際學校後,老師不斷鼓勵和培養他當著全校學生的面做演講,後來發現孩子變化很大。
現在他已經8歲了,學校已經讓他和同學們找材料做專案了,我看到內容不是泛泛而談,而是真的要做這方面的研究,有獨立的觀點。 意見不可能是絕對正確的,但讓他考慮其他可能性和批評。
例如,學校要求學生思考:什麼是環境保護?這是好事還是壞事?有哪些選擇可以促進環境保護?這些方案的缺點是什麼?
再比如秦始皇,乙個歷史人物?他是乙個暴君或偉人,他取得了成就,也摧毀了。
我認為國際學校在培養這種批判和思考能力方面做得很好。 至少,它可以使孩子成為自信和獨立的思考者。
而這恰恰是很多學校忽略的,他們往往只讓孩子背誦、背誦課本知識,然後去答題卡上考分數,而忽略了孩子對問題的思考,失去了批評的能力。
國際學校對閱讀水平要求很高,孩子一年讀了30本書,被培養成真正喜歡讀書的習,每週去圖書館借兩本書,每天回家至少讀30分鐘,讀書成了他喜歡的事情, 所以他每天都很清醒。
此外,學校對少兒運動的要求也很高,特別注重團隊運動游泳,每次看到公眾孩子被拉著跳繩一樣瘋狂,我都會感嘆。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其實決定未來的不是學校,甚至不是知識,而是父母養成的習習慣、終身學習習的習習慣、閱讀的習習慣、思維的習習慣。
否則,你只是在培養乙個應試機械人,沒有“未來”。
以上是一位家長根據孩子在學校的經歷進行的分享,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孩子正在就讀的國際學校的教學和培訓方式的認可。
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會像父母一樣“幸福”。
一方面,孩子的成長特點和學校特點不同,對國際教育的適應程度也不同。 每年,學生進入國際學校後因為不適合教學而返回系統的情況並不少見。 另一方面,並非所有國際學校的教師都對“引導式、啟發式和探索式”的國際教學方法有深刻的理解。 還存在“死記硬背、灌輸式”的現象,最終國際教育變成了西式版的“應試教育”。 因此,家長在為孩子選擇國際學校時應保持警惕一定要全面了解學校的辦學資訊,結合孩子的特點,選擇最適合他的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