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清代,以士大夫為名義上的丞相,到清朝中期逐漸穩定下來,形成了“三殿三閣”的內閣士官格局,分別是寶和宮、文華宮、武英宮、文淵閣、提仁閣、東閣,大學士官軍銜是正品。
雍正時期,朝廷在大學學者之外,增設了大學學者和副大學學者,乾隆年間更名為協辦大學學者,官銜為一等。 共同贊助學者大致相當於副校長,即副總理。 它類似於宋朝的都督(副宰相)和通中書門霞平章石(宰相)。
雍正時期大學協辦單位成立初期,一般都是大學學者外出的時期,不是大學學者代理內閣事務,沒有名額,也不是固定的編制。 直到乾隆年間,大學的協辦單位才被繼承為固定的官稱。
大學的協辦單位是下屬的學者,相當於《商書六書》、《左都皇史》等六部朝廷官員的級別,但地位卻高於這些普通大臣。 協辦者一般從六位學者或地方長官中提拔,協辦者可進一步晉公升為學者,成為事實上的總理。
在清代,大學比較有名的協辦人,如曾國藩、季曉嵐、蘇順、李鴻章、張志東等,都擔任過這個職位,其中許多人從這個職位進一步晉公升為學者。
因此,大學學者的協辦人名義上是半壁江山的總理,地位高於六位學者,但畢竟他不是內閣中的家族成員,屬於大學學者的具體執行人,地位比較尷尬,但未來前景還是相當可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