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於12月13日首發於Knowledge Planet)。
隨著年底最關鍵的兩次經濟會議的圓滿結束,我們似乎正站在歷史的轉折點上,見證了財政金融體系的巨大變化。 這一變化的核心是財政和貨幣關係的重塑,標誌著我們即將進入乙個以財政政策為主導、貨幣政策為輔的新時代。
首先,我們必須看到,儘管當前經濟形勢處於好轉狀態,但仍面臨一系列困難和挑戰。
這些挑戰包括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供過於求、社會預期減弱、隱患存在等。
此外,國內大迴圈受阻問題依然突出,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和不確定性也在不斷上公升,對今後經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與去年需求萎縮、供應衝擊預期減弱、三重壓力仍然非常強勁、外部環境動盪相對應。
相比之下,我們可以看到,高層對內部環境的樂觀程度比去年略高,但對外部環境的擔憂程度比去年高。
這些因素的結合,不僅對全球市場構成挑戰,也對各國國內經濟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回顧過去一年,預期需求收縮和供應衝擊減弱,無疑對香港經濟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企業和消費者信心的下降以及國際不確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經濟的活力。
與此同時,外部環境的不穩定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
最近的政策會議揭示了財政與貨幣政策關係重塑方向的重要變化。 具體提出“主動金融適度加強,提質增效,穩幣靈活適度精準有效”的政策指導。 這標誌著從過去強調貨幣政策的“精準有力”,轉向更加關注財政政策的作用和貨幣政策在結構調整中的有效性。
在具體措施上,提出通過財政政策充分發揮投資的引領作用,反映出財政政策在未來經濟調控中將佔據更加重要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我們已經習慣了貨幣政策的主導地位。
這一政策成功地控制了惡性通貨膨脹,但也導致資本過度流入各種低效的資本密集型行業,形成各種金融資產泡沫,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性增加。
當前巨集觀經濟政策正在發生重大調整,財政政策的作用被重新強調,貨幣政策更加注重精準性和有效性。 它還可以預防風險,確保人民的福祉。
現在管理層提議加強財政政策,這反映在赤字率的提高和數萬億政府債券的額外發行上。
財政政策的主導地位將使社會總需求的拉動更加精確,實際投資的增加將有利於實現公平分配。
然而,管理層必須謹慎行事,避免透支**信貸,同時也注意到這種政策轉變可能會對經濟的通脹機制產生深遠影響。
為應對信貸緊縮、貨幣寬鬆和財政寬鬆的環境,去年底的政策重點放在風險防範上,但今年轉向積極進取和經濟發展,強調政策連貫性,以提高社會預期,提振社會整體投資信心。
從經濟工作總基調上,“穩中求進”是一貫的方針,今年又增加了“以進促穩定”和“先立後突破”的新內容。 這意味著,在保持穩定的同時,將更加關注經濟的進步和發展。
在高質量發展的框架下,既要有量又要有質,當然不是你一味地爭取GDP來建大專案,這些只是意味著總體趨勢已經調整好了,比如宣布以經濟建設為重點的中央工作在久違之後出現了, 這也應該是市場期待已久的重心回歸經濟。
穩定預期、穩定增長、穩定就業成為政策制定的核心。
穩定預期的關鍵是有效樹立重要投資者的信心,現在主要不是2024年拉動投資工作可以單靠官方領導來完成,現在更多的是通過私營部門的力量參與,而財政問題能否得到妥善解決,關係到明年的總體目標能否有效實現的關鍵。
針對供需矛盾,政策制定者強調需要制定更多有利於穩定預期、促進增長和就業的政策。 這意味著將採取更積極的措施來刺激經濟,確保市場的穩定和發展。
其次,關於城鄉二元結構的矛盾,會議強調了經濟大省的作用。
擁有大型經濟體的省份需要承擔起推動經濟增長、擴大稅基和為更多轉移支付提供空間的責任。 這一戰略不僅有助於緩解城鄉發展不平衡,而且為地方政府提供了更大的財政自主權,從而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
在發展和安全問題上,會議特別提到科技創新、擴大內需、穩定外資、防範風險等。
科技創新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擴大內需是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
在房地產和三大專案方面,政策調整的重點是防範風險,而不是單純的擴大內需,這說明在短期應對措施和長期發展戰略之間尋求平衡。
會議還提出了以舊換新戰略,即通過提高技術、能耗和排放標準,促進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
這不僅有助於促進消費,也是推動綠色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運用是今後經濟工作的大趨勢。 財政政策將發揮主導作用,而貨幣政策將提供必要的支援。 同時,加強經濟宣傳引導,積極表達中國經濟發展前景,也是維護市場穩定、增強公眾信心的重要手段。
總之,會議發出的訊號是積極和審慎的。
下半年巨集觀政策將繼續保持穩健步伐,努力發揮適當力量,前瞻與迴旋餘地並重。 這種靈活而勤奮的策略旨在避免過度勞累,確保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隨著年底兩大經濟會議的閉幕,我們見證了中國經濟穩定與進步的重要轉變。
(本文於12月13日首發於Knowledge Pl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