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口支援:中國在大國治理方面的經驗。 該書從整體上分析了對口支援,探討了五種不同型別的對口支援案例,分析了對口支援的模式特徵、執行機制和基本功能,揭示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後中國國家治理取得重大進展的內在機制。 圖片由安徽人民出版社提供。
中國是乙個“大國”,乙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民族多樣、文化多元的“超大國”,也是世界上“執政時間最長的政體”。 歷史學家費正清稱,18世紀發生的兩次變化“決定了此後中國歷史命運的變化”:中國歷史版圖翻了一番,漢族人口翻了一番。 中國國土面積和人口的擴大,構成了我國向現代化轉型的基礎,也決定了當代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正面臨著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雙重考驗。
一方面,單一制與超大規模國家空間的耦合導致“規模壓力”或形成“治理負荷”,治理能力面臨嚴峻挑戰。 **肩負著維護社會穩定、謀求區域平衡、促進經濟發展的多重使命。 國土幅遼闊,地域差異大,民族構成複雜,國家治理負擔也相應巨大。 在推進現代化程序中,治理規模及其帶來的治理負擔規模,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另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貧窮弱小,亟需實現從農業國家向工業化國家的轉變。 然而,這種轉變受到“非平衡”現實的深刻制約。 我國經濟活動不僅地域集中和擴散趨勢呈現出“東西二元性”的特徵,而且城鄉地區差異較大,呈現出“城鄉二元性”的特徵。 城鄉之間、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給國家規模治理帶來了巨大挑戰。 無論是學者唐黃峰提出的“異質”社會,還是學者吳家祥所描述的超大規模“異質集合體”,都是對我國國家治理中非均衡特徵的高層次概括。 中國人口眾多,現代化以社會主義制度為基礎,謀求均衡發展是中國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 因此,資源總量有限、民族多樣複雜、空間治理需求均衡,共同構成了中國大國治理的基礎。 因此,要自覺主動合理利用和協調資源配置,調整地區間、城鄉之間、收入分配之間的差距,促進社會財富總額的增加,同時通過合理、公平的分配,使收入趨於公平。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在發展中求平衡”,而且是“在平衡中求發展”。
超大國內生規模結構的保守性和不平衡織在一起,構成了現代化程序中的中國語境和中國問題。 加強治理可以降低系統性風險,但可能會抑制活力;釋放活力需要較少的克制,並可能導致失控。 在普世國家利益和分散的地方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建立有序有力的現代治理體系尤為重要。 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找到一種既能解決規模治理負擔,又能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的中國方案。 對口支援的實踐探索和制度創新,是解釋中國經濟快速增長與社會持續穩定齊頭並進的奧秘的“鑰匙”。
首先,從對口支援執行機制的角度實現規模化治理,四重機制的有機結合,保證了對口支援的有效執行。 一是在文化傳統長期積累的基礎上形成的思想動員機制二是基於縱向“行政承包制”和橫向“競爭性錦標賽”激勵政策形成的動態機制三是以精細化治理要求為基礎形成的制度演進機制四是形成以集中統一領導體制為基礎的組織協調機制。 對口保障作業體系的各組成部分、環節、要素在運動中按照各自的內在規律相互銜接、分化、有機結合,從而保證先發制人、區域性兩種積極性形成合力。
二是從對口支援實現規模化治理的制度功能角度出發,在統一部署下,對口支援具有風險分散、成本分擔、資源有效匯集、形成合力、協同發展、促進團結六大功能。 對口支援是實現地理空間向治理空間轉化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均衡發展的重要制度創新。 當國家的“中間地區”憑藉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享受到較好的公共產品和政策時,實現邊緣地區“發展紅利”共享,是黨倡導的新發展理念之一。 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我國現已形成以對疆、對藏對口援助為主線、對三峽庫區移民對口援助和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援助的對口支援體系,促進了地區間的平衡發展。 在區域治理中,對口支助可以發揮其他行政手段和措施無法替代的作用。
第三,從對口支援對實現規模治理的深遠意義來看,對口支援體系能夠有效將規模治理負擔轉化為規模治理效果。 這種轉變進一步強化了民族認同感,特別是雙方對國家和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和信心,培養了不同地區民族榮辱與共、互幫互助的“命運共同體”意識它重塑了政府間關係,不僅加強了領導作用和層級控制,而且加強了不同層次和下屬地方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培育了在領導下共同解決國家問題的夥伴關係它促進了空間均衡,既解決了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又有助於培育統一市場,促進區域優勢互補。
總體來看,經過40多年的實踐探索和相關政策的逐步完善和發展,對口幫扶作為大規模治理的重要政策工具,展現出卓越的治理績效,成為當代中國獨具特色的成功治理經驗。 通過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這一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全方位、高強度的制度創新,總結出能夠推動、複製、規範的體制機制要素,無疑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許多現實情況提供寶貴經驗。 同時,對口支援作為解決邊境治理、區域發展不平衡、實現空間正義(不僅僅以橫向轉移支付的形式)的中國特色有效手段,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的借鑑。 當然,如何理解這樣一種解決空間不平衡的方法,還有很大的理論拓展空間。 通過聚焦對口支撐體系解決規模治理問題的內在機制,我們或許能夠感知、理解和描述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的現代化道路的實踐探索和未來方向。
作者周光輝,吉林大學行政學院、社會正義與治理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高校政治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王巨集偉,法學博士,吉林大學鼎新學者博士後。 本文經授權摘自《對應援助:中國在大國治理方面的經驗》一書第一章第五節
*:中國青年報社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