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英國《經濟學人》週刊發表題為《如何促進印度經濟發展》的文章。 以下為全文摘錄:
來到任何乙個印度城市,如班加羅爾或海得拉巴,你都會被它的樂觀情緒所震撼。 印度經濟可能正處於歷史性繁榮的早期階段。 近日公布的資料顯示,印度經濟年化增長率飆公升至76%。在過去的幾周裡,四家國際機構提高了對印度今年經濟增長的看法,平均為5家9% 至 65%。
然而,稍稍停頓一下,印度的表現就變得不那麼引人注目了。 與前十年相比,GDP增長略有放緩;勞動力參與率僅為40%至50%,婦女僅為10%至24%;補貼正在扭曲經濟。
印度儲備銀行(RBI)前行長拉傑胡姆·拉詹(Rajhoom Rajan)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羅希特·蘭巴(Rohit Lamba)合著了一本新書,重點關注印度的巨大潛力與混亂的現實之間的緊張關係。 兩人勾勒出的願景無異於印度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他們認為這種模式比目前的模式更符合印度的優勢。 他們的研究確定了三個教訓。
首先,印度應該停止對製造業的盲目崇拜——這種痴迷源於東亞經濟增長奇蹟。 印度在20世紀60年代的人均收入可與中國和南韓相媲美,而今天中國的富裕程度是印度和南韓的三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是印度和南韓的七倍。 在印度的競爭對手在低技術製造業的推動下增長的時候,全球化創造了乙個巨大的市場,導致了以前聞所未聞的兩位數增長率。 為什麼印度不能效仿其競爭對手的榜樣?
正如Rajan和Lamba所解釋的那樣,問題在於東亞製造業的競爭如此激烈,以至於沒有多少利潤可賺。 此外,自動化減少了可用的工作崗位數量——製造業不再是乙個尋找價值的地方。
第二個教訓與服務出口有關,印度的一些人**認為這是利用全球需求的新途徑。 現代技術,尤其是網際網絡,大大提高了服務的可交易性,而世界各國**都渴望支援國內產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過去十年全球商品**的下降。 然而,服務**繼續增長。 很難反駁全球價值鏈中簡單部分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服務業和製造業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的情況下。 例如,雪佛蘭Volanda增加值的約40%來自其軟體。
作者願望清單上的最後乙個重要專案是自由主義——包括經濟和政治。 他們寫道,政治家們應該從拒絕保護主義開始。 印度拒絕加入《區域自由**協議》,限制了其出口商與海外客戶接觸的能力。
Rajan 和 Lamba 描繪了一幅未來可能帶來的美好圖景。 乙個治理得更好、更開放的印度會很棒,但他們的野心在政治上是否可行是另乙個問題。 例如,改善公共服務可能意味著將權力從國家下放到地方一級。 誰願意放棄權力?莫迪當然不想,他的反對者可能也不想。 (葛雪磊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