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相關的電視劇集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日軍外出掃蕩時,經常會帶上大批偽軍,這些偽兵經常騎自行車,但不同的是,日軍總是跟在偽軍後面。
這不得不讓人覺得有些神奇,按理說,日軍的地位肯定比那些偽軍高,那麼為什麼地位較低的叛徒可以騎自行車呢?這其實是基於當時的實際情況。
我們都知道,抗日戰爭初期,先是擋不住日軍在正面戰場的猛攻,華北、華中地區很快被攻占,成為日傀儡控制的占領區。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占領區沒有抵抗力量,抗日部隊,主要是我黨在敵後組建的游擊隊,一直與日軍機動,使日軍不可能把這些占領區的人力物力轉化為戰爭資源。
當時,游擊戰幾乎不間斷地進行著,極大地消耗了日軍在正面戰場上的兵力,也極大地干擾了日軍前線作戰部隊的後勤補給,因此日軍一直在拉動當地的偽軍進行掃蕩作戰。
但是,這一系列的掃蕩行動給日軍帶來了更大的損失——畢竟日軍訓練的目的不是為了打治安戰和游擊戰,所以面對我黨游擊隊的不斷進攻,日軍損失慘重。
為了應對這種困境,日軍後來發展出一種戰術,就是用他們招募的偽軍作為輔助力量進行掃蕩作戰。 一般來說,日軍準備下鄉掃蕩時,會由日軍乙個中隊或乙個聯隊組成,傀儡部隊幾乎是其三倍。
而且大部分偽軍都會配備自行車,目的是讓這些偽軍有一定的機動性,因為如果偽軍在正面戰場上和我黨的游擊隊作戰,勝利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即使他們裝備了日軍退役的裝備,由於他們的鬥志無限接近於零,日常訓練不嚴謹,還存在腐敗、懶惰等問題,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他們並不是一支能夠正常作戰的軍隊。
在日軍發動的掃蕩戰爭中,他們更多地扮演了輔助角色(即偵察的角色),說白了就是利用對地形的熟悉,收集了一些詳細的情報。
- 而這就要求這些偽軍要有很強的機動性,否則就算收集情報,逃跑也沒用,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日軍已經大規模地為這些偽軍配備了自行車。
在日軍的分組中,自行車顯得更像是“雞肋骨”。 當時我國的基礎設施水平不高,抗日游擊隊一般都隱蔽在深山老林中,雖然自行車可以開進去,速度可以提高,但只能用於個人行軍,而且自行車上山擁擠,難免會耽誤大軍的行軍速度。
而這樣不僅沒有達到原來的軍事目標,而且不容易應對突如其來的伏擊,而且騎自行車的目標比較顯眼,更容易被盯上,所以日軍有時寧願放棄自行車,走得更努力,因為這樣至少可以有效減少**, 至於傀儡軍死不死,對他們影響不大。
事實上,日軍之所以敢於為那些偽軍裝備大量自行車,另乙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在中國大陸占領區建立了大規模的自行車生產工廠,這些生產工廠的生產能力非常大。
我們都知道,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前,東部三省已經徹底淪陷。 2024年4月,日本宮田工業株式會社在“滿洲”設立宮田製造廠,專門生產電單車和自行車,這是在中國占領區建設自行車生產線的開始。
2024年和2024年,兩家大型自行車製造商在中國東北建立了自行車生產線。 截至2024年抗日戰爭結束前夕,日資企業長河在東北擁有生產自行車的機械裝置300台套,職工350人,年可生產自行車2.6萬輛。
而這還只是乙個工廠的產量,再加上從占領區掠奪來的一些其他機械裝置,日軍足以保證中國大陸每年生產10萬多輛自行車,這是乙個非常不可思議的數字。
當時,中國的交通條件非常落後,自行車是為數不多的可以快速移動的交通工具之一,因此在中國大陸的各個城市都可以看到自行車的身影。
雖然很多時候我們的自行車需要從西方國家進口,但中國人民的財富還是相當可觀的,很多中產階級和市民階層家裡都有自行車。
日軍和他們支援的偽軍**和偽軍往往會掠奪城市中市民階層的財富,他們購買的“手拉手”自行車就成了這些偽軍的口袋,這也導致自行車在華北一些偽軍部隊中的受歡迎程度可以達到60%以上。
- 這說明傀儡軍已經能夠保證十個人中有六人可以騎自行車,但他們顯然沒有在正確的道路上利用這樣的便利作為中國人,他們更多時候是在幫日軍尋找方便,而這種不義之人注定要被唾棄。
抗日戰爭結束後,偽軍部隊大部分被國民黨吸收或解散,在解放戰爭中基本全軍覆沒。 其實有時候這些偽軍甚至比日本人還要殘忍,但好在,這些忘了祖先的敗類,大部分都受到了應有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