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美國對印度的示好備受關注,兩國關係陷入蜜月期。 然而,最近雙方之間微妙的關係表明,這段親密關係可能即將結束。
作為乙個國家,印度的流行網民知道,其公民似乎傾向於對提議採取挑釁態度,尤其是在面對美國的友好姿態時。 美國對印度的提議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但印度在此過程中採取了一些有爭議的行動,其中之一涉及通過在美國領土上雇用**來暗殺美國公民。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底線,每個主權國家都在捍衛自己的底線。 與日本、南韓等一些國家相比,其底線相對靈活。 美國的底線是其國內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國家對底線的定義不同,而美國作為強國,其底線是以國內安全和利益為重。 因此,印度的一些舉動可能已經觸及了美國的底線,雙方關係的蜜月期正在逐漸結束。
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追溯到二戰初期,美國曾採取坐山看虎鬥的態度。 然而,由於日本對珍珠港的襲擊,美國被迫宣布參戰。 冷戰時期,古巴飛彈危機爆發,面對危機,美國沒有退縮,派出八艘航空母艦組成強大的艦隊封鎖古巴。 隨後,美國在911襲擊事件後果斷發動阿富汗戰爭,一系列事件表明,美國國土對美國人民至關重要,任何侵犯國土安全的行為都將面臨堅決的反擊。 印度在美國的招聘無異於觸及這一底線。
然而,這一事件只是導火索,真正導致美印關係下滑的還有另外兩個重要因素。
首先,這是印度在巴以衝突問題上的立場。
一開始,莫迪毫不猶豫地站在以色列一邊,成為世界上第乙個明確譴責哈馬斯的國家領導人。 然而,隨著巴以衝突的繼續,數以萬計的巴勒斯坦平民被以色列的炮火炸死。 作為一向自詡為“發展中國家的領頭羊”的印度,這讓它頗為尷尬,不得不開始調整語氣。 在最近的聯合國大會上,印度投票贊成一項決議,呼籲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立即停火。
在西方世界,政治正確長期以來一直是“門檻”和“名片”,而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情況下,對以色列的支援被視為政治正確的表現,反之亦然。印度在巴以問題上的一再表態,實際上是在西方政壇如履薄冰,不斷尋求支援與譴責的平衡。
第二個重要因素是,美國對印度的本質有著清晰的認識。
美國和印度一直處於蜜月期,主要是因為美國希望通過支援印度來取代中國在全球**鏈中的地位。
然而,近年來的接觸使美國意識到,印度取代中國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包括拜登在內的美國正面臨兩難境地:印度真的值得大力支援嗎?
如果對印度的價值觀有猶豫,那就意味著美國有猶豫。 這樣一來,美印之間的蜜月期基本可以宣告結束。
果不其然,拜登拒絕了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的邀請,宣布不會參加印度共和國日的慶祝活動。 雖然這對拜登本人的影響有限,但莫迪的威望和執政能力因此受到質疑。
兩位領導人之間關係的惡化表明,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印關係可能不會像以前那樣密切。
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援,印度可能會面臨困難時期。 畢竟,印度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一直存在著隔閡和隔閡。 因此,印度現在需要考慮的是如何與中國建立更好的關係。
100 幫助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