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報(記者 肖宇)河北歷史悠久,文明燦爛,留下的文物如星辰。 如何讓沉睡的文物走出博物館,通過現代傳播手段讓更多的文化遺產“活”出來?12月22日,在石家莊召開的“行走博物館”暨“文物中山國”新書發布會暨研討會上,全省專家學者展開對話交流。
無論是收藏在博物館的可移動文物,還是陳列在廣袤土地上的不可移動文物,都應該有生命、有尊嚴、有氣息、有文字。 《行走的博物館》和《文物中的中山王國》兩本書,是根據河北廣播電視台和河北博物院聯合製作的原創紀錄片《行走的博物館》和《王氏時代》改編而成的,再現了適合閱讀場景的紀實文字精髓,從而貼近文物和歷史, 讓文物會說話,歷史才能再現。
為了讓更多的文化遺產“活”起來,就要把古色古香變成時尚,把少數變成大眾,讓它們從專業圈走向人民,走進人民心。 河北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羅向軍表示,文物考古成果與電視的藝術表現形式緊密結合,再以文字的形式呈現,打破了博物館展覽的空間和時間限制,提高了文物傳播的效率, 為文物傳播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方法。
文物是歷史的代言人,要運用多種方式讓文物“活”,生動詮釋歷史,挖掘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 河北博物院黨委書記、館長熊惠彪表示,紀錄片以文物為切口,以生動的故事講述文物的前世今生,挖掘歷史,探索哲理,以豐富的表現形式為觀眾營造巨集大細膩的意境,讓沉睡的文物走出博物館,走向大眾。
劉衛華,河北博物院二級研究員,深度參與紀錄片創作和圖書策劃。 她認為,讓文物與時代更緊密地聯絡在一起,賦予它們活生生的靈魂,是時代的呼喚,也是公眾的期盼。 紀錄片深度講述文物故事,立足當下視野,尋找文物中蘊含的獨特美學,探究文物背後的精神內涵,是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發展的生動案例,是以時代精神啟用歷史文化遺產生命力的有益嘗試。
博物館裡有歷史,書裡有思想,無不展現中華文明的深厚積澱。 華山文藝出版社總裁郝建國表示,“行走博物館”與“文物中的中山國”實現了從紀錄片到衍生出版物的影象記錄、實物文物和文字的交流與對話,使河北的精美文物和重大考古發現能夠更好地通過不同媒體進行展示和傳播, 滿足了人民群眾了解歷史、吸收知識、欣賞藝術的文化生活需要,進一步促進了出版融合的深入發展。
文物、文獻、書籍的多元化融合,準確詮釋了文物的歷史價值和審美價值,生動呈現了中華文明演進的歷史程序。 河北省文史研究院館長梁勇認為,創新傳播方式,講好文物故事,有利於博物館在出圈、跨界、融合、主動交流、主動服務等方面的功能提公升。
關注河北新聞聯播,了解河北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