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火、燒爐、架鍋、煎油餅......安小梅收拾得乾乾淨淨。 吃過早飯後不久,她就已經和村里的其他婦女一起為大家準備了午餐。
雞石山 6Level 2**發生後,房屋受損,生活受到極大影響。 儘管如此,柳溝鄉袁家村三個社群的婦女們還是組織起來,架起鍋燒水,為村民們準備熱騰騰的飯菜。
* 之後,元家村各族人民更加團結,更加親密。 真的,被他們感動了。 雞石山縣柳溝鄉袁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韓繼忠說起袁家村的村民,言語多為得意和讚美,談起感慨,好幾次哽咽。
兄弟。 我們幫不上什麼忙,可以給大家做一頓熱騰騰的飯菜,心也穩了。 ”
現年51歲的安曉梅是土族人,嫁給漢族丈夫後,在三社生活了30年,對社會上百姓情有深厚。
我們社群的人們一直很團結,很少聽到村民之間的衝突。 之後,男人們做體力活,女人們主動承擔起做飯、照顧老人體弱和孩子的任務。 ”
在元家村委會的大院裡,撒拉族婦女馬玉萍也很忙。 切菜、燉肉、蒸饅頭,她很忙,總是笑容滿面,性格開朗。
做一頓二三十人的飯,累不累?記者問道。
不累,不累,大家辛苦了,我就做了幾頓飯。 ”
馬玉萍是個熱心腸的人,今年7月,當她得知村委會的廚師辭職時,毛遂薦自己來了。 “這是乙個公益性崗位,雖然錢不多,但服務村里的人是實實在在的。 ”
過去,村委會只有不到10名工作人員,馬玉萍每天都會用不同的方式做飯。 **後來,每頓飯的人數增加到20-30人,她乙個人忙不了,於是兒媳婦主動幫忙。 食物種類不多,但味道不錯,大家都讚不絕口。
血脈相連。 ** 事發後不久,14歲的回族少年馬雲第乙個跑進村委會大院,讓村黨委書書給他派任務。 如今,謙遜的馬已成為村里最忙碌的人之一。
主任,向你匯報。 ”
導演,我來了。 ”
12月19日上午8時,袁家村村委會院子裡人山人海,韓繼忠分工給大家,挨家挨戶檢查傷員、搭帳篷、運送物資。
在青海開批發店的王平連夜回老家負責整理、分發物資,在村委會住了10多天,再也沒有回家。
馬啟成自家開著運輸車來了,招呼有車的村民立即組成運輸隊。
在蘭州讀書的馬 (Ma Cheng)因災難來到家鄉,他想做志願者,盡自己的乙份力量。
在短短兩個小時內,一支由50名志願者組成的團隊就成立了。 在廢墟前,在大規模安置點,在醫療中心,他們被遺棄在任何地方。
這一切都是自發的,當時我真的很感動。 韓紀中說,面對災難,大家同心同德,不分國籍,全村人同心同德。
19日下午,在六社安置點,村民董彥斌抓了四隻雞,馬雅麗做了幾大鍋油香,分發到每個帳篷裡。
互相觀察和幫助。 消防隊員同志,我的存摺和戶口簿還在,請幫我拿。 ”
20日晚,隴南市消防救援支隊五渡區江南消防救援站站長助理王懷濤剛到袁家村,保安部的韓叔叔前來求助。
在袁家村幫忙找現金、貴重物品、搬運東西,隴南市消防救援支隊的每一位隊員幾乎都響應了村民的每乙個要求,“我們的職責就是為人民服務。 ”
在六社的臨時帳篷裡,11歲的董豔芳正靠在床邊看書,角落裡堆放著速食麵、礦泉水、煤炭等生活用品。
回來告訴父母,爐子燃燒時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菸灰中毒。 走進帳篷,李子昌告訴“婆婆”,他負責“一灘灘”的瑣事。
李自昌是元家村第一書記,省公安廳駐村組長。
李書記,進來喝杯茶,你一直在幫我們,我們一口水都沒喝。 ”
村民馬金彪對村書記表示感謝,“我兒子的婚禮都是李書記幫張洛做的。 ”
兒子的婚禮日期原定在12月21日,結果卻是**,新房裂成破舊的房子,無處住,一家人陷入困境。
李自昌發現後,協調了帳篷和場地,幫助婚禮井然有序。
不知感激該說什麼,李書記是個好人。 馬金彪說。
說話間,李子昌又接到了協調裝配房擺放的事,他來不及喝口水,就趕緊往下乙個地方。
我們的國家就像石榴籽。 韓紀中說,這就是我們人生的信心和力量所在。
元家村下轄9個公社,共有村民314人,是寶安族、撒拉族、東鄉族、回族、漢族、土族、藏族7個民族的融合村落。 袁家村村委會也是多民族融合的典範:村黨委書記為寶安族,副書記為漢族,副主任為撒拉族,第一書記為漢族,村基工作班子中有漢族、回族。 在大家的組織帶領下,抗震救災沒有發生過一起糾紛,面對困難,全村人團結如家。
冬天來了,春天來了。 這個“擁抱”在一起的村莊,終將迎來春天!
文圖丨洪流新聞記者 丁毅 歐陽海傑 實習記者 趙相龍 (部分**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