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香山論壇上,一位大校軍銜人士發表了“慎戰”言論,引發了網友們的一波不安。 本文不談上校言論的恰當性,而只是從官方角色來討論,哪個角色應該說什麼。
國家元首的態度代表著乙個國家的態度,這就是總政策的大方向,圍繞這個“總方針”和“總方向”,外交、經濟、科技、文化、軍事等方面的言行,都要符合各自領域的“性”。
比如外交幽默,俄羅斯外長,乙個看起來很“嚴肅”的老人,非常“經典”。 拉夫羅夫於今年9月20日抵達紐約參加第78屆聯合國大會。 會談前,拉夫羅夫會見了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秘書長蓋特,有趣的是,兩人見面時,拉夫羅夫被蓋特問“你好嗎”,拉夫羅夫開玩笑地回答說,“一切都很好,我們只是在遭受孤立”。 蓋特聽到這個訊息後說,有一排人想和俄方談談。
這就是“幽默外交”的魅力所在。 在堅持國家“總政”的情況下,無論是幽默還是辛辣,都是外交官可以隨時切換的“利器”。
類似的“口水仗”鬥智鬥勇,可以向某些國家暗示,“我不對你的小動作撒尿”,效果極佳。 12月14日,在普京2024年年度記者會上,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原本點名《紐約時報》記者提問,但被普京打斷,普京說:“讓新華社記者先提問,再讓《紐約時報》提問。 ”
但你看,《紐約時報》的記者們並沒有感到尷尬,大家都明白中美、中俄的關係,美國記者因為普京的“偏袒”而“笑了”。
但是,乙個國家的軍隊,無論其級別如何,尤其是在涉外言論方面,都不能像其他部門那樣“模稜兩可”,態度微妙“謹慎戰鬥”,這是外交官的言辭軍隊永遠是一種態度——隨時準備著!如果把這種態度再延伸下去,那就是“召就來,來就來,打得勝!”
美國在這方面“配合”得很好,在與東方大國“友好”期間的態度上,儘管態度各樣“低調”“軟”,但其軍隊手裡仍然握著“大棒”,“威脅”依然“威脅”,“挑釁”依然“挑釁”。
軍隊的態度往往向外界傳達乙個國家的意志和決心,軍隊不需要“精緻”,即外交官的職業職能,軍隊沒有那麼多供外用的“語言藝術”堅定、果斷、從不心軟、不怕死,就幾句話,否則,國家就會不遺餘力地發展國防建設,為什麼呢?
我們一些“準高層次”的**還需要提高行業內對涉外名詞“度”的把握,這也是一門“科學”,也要普及相關人員必備的“演講”普通人可以“暢所欲言”,但關鍵人物、關鍵話題、關鍵場合必須熟悉“言語”語言,不允許使用不準確的詞語,更不能“軟化”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