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課 北朝時期,北方有乙個叫埃勒人的人,他們生活在廣袤的草原上,過著游牧生活。
艾爾族勞動人民創作了一首名為《艾爾之歌》的民歌,向我們展示了草原的浩瀚壯麗,表達了艾爾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熱情。
我們漢原的二年級孩子學習這首詩,那種情境,那種激情,恐怕很難真正體會到,但我們還是要引導學生在讀誦和背誦中感受詩的韻律之美,初步感受到天空與曠野交匯的草原之美, 以及牛羊膘肥的場景之美。
第一步是指導學生閱讀漢字的發音和民歌的節奏。
教師應向學生介紹北方的游牧民族,那裡的人們在草原上以放牧牛羊為生。
學生在讀古詩詞時,讀的是準扁平舌讀音:“似、滄”; 舌頭翹起:“吹,吹”。
假字“看”的讀音是現在“現在”的讀音和含義。
老師讀出節奏,學生邊聽邊畫牌。
然後學生練習閱讀。
第二,了解民歌的含義,想象草原的畫面。
先看文中的插圖,談談所描繪的場景,然後結合詩歌來理解文字的含義。
“四川”平地的意思,這裡指的是殷山腳下的艾爾族人居住的草原。
天空如穹頂,覆蓋四片田野“,詩中寫道,天空猶如圓氈帳篷和大屋頂,籠罩著大地,同學們想象著草原的浩瀚。
毛氈帳篷是牧民的家。 可以感受到牧民對草原的熱愛。
天是藍的,曠野是廣袤的,風吹草如茵,牛羊低“,引導學生與生活聯絡,感受:天是藍的,寓意天空是藍的; 狂野意味著草原沒有國界。
風吹,草起伏,草落下,只見肥牛羊在吃草。
這句話是整首詩最精彩的部分,吹、低、看,讓原本寂靜的草原變得生機勃勃,生動起來。
讓同學們用自己的文字想象詩中的畫面,感受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感受牧民的自豪感。
第三步,用音樂欣賞畫面,感受草原之美,引導學生朗讀背誦。
聽著,欣賞草原,然後讓學生畫一幅畫,然後朗誦詩歌。
最後,引導學生寫出詩中的新詞,默默地寫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