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沛先生,請您指教,長安啟元為什麼要這樣?

Mondo 文化 更新 2024-01-29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任期間開設長安啟源品牌時,意味著它肩負著重任——略遜一籌,但與徐柳平先生的紅旗品牌差不多。 這是長安汽車必須成功的新品牌。

畢竟,深藍汽車和阿維塔雖然都是新能源品牌,但也是合資企業,只有長安啟元才是新能源電動化的“親生兒子”。 不僅滿足了上層領導對核心汽車企業新能源自主化的高要求。 在軍備集團的背景下,長安汽車更是如此。 因此,正因為如此,長安汽車幾乎可以將一直暢銷的歐尚品牌橫掃一番,從組織上對歐尚進行廢止。 你也可以不在乎深藍汽車和阿凡達,在現有品牌高度電動化的基礎上,很快就會來乙個新的品牌起源。

這是長安啟源的背景和使命,也是朱華榮先生未來個人履歷中最重要的一筆。

但對於這樣乙個重要且充滿使命的品牌,怎麼能做好呢? 為此,我們有七個問題,我們想請長安汽車常務副總裁葉沛先生

1、有葉沛先生掌管啟源,傾注長安力量,盤活整體資源,是不是以犧牲長安原有渠道的正常生態為代價來支撐開元? 眾所周知,葉沛先生幾乎掌管著長安汽車最重要的渠道資源,而這些渠道資源是乙個新品牌的生命線。 然而,資源的過度傾斜和傾注是不是太多了,以至於Kaizen承受不起,同時又會在不僅僅面向銷售產品的渠道中造成混亂?

2、作為長安新能源的重要品牌,啟源的人才結構是不是太傳統了? 也就是說,傳統汽車產業人才對新能源汽車品牌的適應和適應,也可以簡單描述為“舊經驗解決不了新問題”。 在長安啟源架構上,品牌公關部:公尺夢東、李國梁、冉震等; 品牌事業部:袁力、迪志瑞等人都屬於長安汽車的傳統人才,而且都很優秀。 然而,是不是因為過於傳統的運營思維,不適合燃油車時代不同的戰略打法,間接導致了Kaizen品牌無法快速崛起? 這是否與葉先生轉型為智慧型低碳出行科技公司的願景背道而馳?

3、在使用者口碑方面,如何消除目前最大的使用者對“韭菜啟元”的認知? 在網際網絡平台上,使用者對啟元買車後短期變相降價的抱怨和吐槽不少。 不過,面對如此響亮的反饋,為了刺激銷量,啟源近日針對旗下三款車型推出了限時優惠政策,A05、A07最高可達10000元,售價為1999元; 預售Q05為1999元至最高22000元(以預售**為準) 此外,不同地區的經銷商也出現了1個40000-20000元終端降價**。 Kaizen 有沒有為已經購車的使用者做過什麼“穩定人心”的事情? 是否有必要為了銷售資料的短期成就而犧牲最早的支援使用者的利益?

4、在銷售資料方面,Kaizen是否有必要用資料來證明自己賣得好? 又如何保證渠道的生存呢? 在乘用車協會10月份的資料中,奇遠A06的銷量為2601輛,長安UNI-V的這款姊妹車型既沒有上市,也沒有預售。 當然,如果車輛已經到達商店但尚未售出,也可以計算為批發銷售。 畢竟,狄志瑞曾經告訴**,啟源“已經擁有近千個核心渠道”,如果這種說法屬實,這樣的資料試駕和展示車是可以消化的。 但是,根據Kaizen過去兩個月的銷售量,每個核心渠道的月均銷售量為902 車輛,這如何支撐渠道的盈利能力和服務質量?

5. Kaizen 是否有必要急於追求完整的產品矩陣? 根據多項**評測,啟源的“殼體置換”產品經過不斷的評價。 **人們普遍質疑,長安汽車為何敢用幾輛“空殼車”推出新品牌? 雖然Kaizen是乙個新品牌,但其推出的產品速度非常快,從8月底的正式發布到12月12日,已經規劃了A07、A05、A06和Q05四款車型,但它們都可以在長安汽車的原始車型中找到。 例如,啟元A07和深藍色SL03的高度和軸距相同; A05臨近長安億達,A06靠近長安UNI-V; 在工信部公布的資訊中,Q05在長寬高、軸距尺寸等方面與第三代長安CS55 PLUS完全一致,算得上是典型的油改電+換殼車。 這種“換殼”的名聲對啟源的品牌形象有多大影響? 一旦使用者形成了這樣普遍的品牌認知,後續需要花費多少資源來糾正呢?

6、啟源是在蠶食長安汽車的老資本資源,還是真的開始電動化? 狄志瑞表示,“長安啟源承載著長安汽車電動化轉型和品牌向上發展的戰略使命。 不過,根據乘聯會資料顯示,啟源A07兩個月的PHEV和EV銷量分別為2947輛、4722輛、271輛和486輛,比例約為10:1,即售出10輛PHEV後僅售出1款EV車型。 Kaizen的電動車型尚未被市場接受。 當啟源電動車的銷售受阻時,能否承擔起品牌誕生的使命?

7.為什麼將產品發布速度的權重置於質量和產品拋光之上? 根據車手的反饋,啟源的首款車型A07普遍隔音效果差,輪胎噪音高; 車內氣味高; 動力電池的續航嚴重錯誤,冬季空調續航只有30左右,遠低於平均水平; 倒車剎車異常,車機藍芽卡住; 以及100公里的油耗功率損失,儀表顯示5L,實際為7L; 多個故障燈和報警燈同時出現等問題。 這是否是 A07 在 9 月推出,但在 12 月快速迭代推出的原因之一,僅僅 3 個月後**? 與其這麼快“創新”,為什麼不保留傳統車企在質量控制和質量方面的嚴格標準呢? 是什麼推動了新品牌的匆忙推出? 這會對Kaizen的產品布局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嗎?

文字 = 陳光耀 羅祖星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