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經常這樣說話,你的孩子就會不再愛自己

Mondo 科學 更新 2024-01-31

一位粉絲朋友抱怨兒子固執:週末,她和朋友帶孩子去公園玩耍。 幾個孩子玩得很開心,但他們沒想到他們的兒子會因為乙個玩具而和另乙個孩子吵架兒子搶過玩具,把孩子推倒。 這一幕恰好被她看到,她主動要求兒子向對方道歉。 兒子臉紅了,生氣地說:“我不道歉!孩子做錯了事,太不講道理了,這讓她很生氣,於是她提高了嗓門,狠狠地批評了孩子。 孩子委屈地哭了起來,“對不起”終究還是說不出來。 生活中,很多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特別執著於孩子的道歉,但孩子卻會固執己見,不道歉。 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反應?這與我今天想和大家談的“羞恥”這個話題有關。

羞愧和內疚感

丹麥心理學家伊爾斯·桑德(Ils Sander)在他的《正確的害羞》一書中這樣解釋羞恥感:

羞愧是一種社會情緒。

羞愧是一種感覺,覺得自己有某種問題,不被別人愛的感覺。

她指出,短期的羞恥感是一種健康的反應。

換句話說,在生活中有羞恥感是正常的,短暫的羞愧可以激發孩子反思,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提高道德品質。

我們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內心強烈的羞恥感。

例如,對於上面拒絕道歉的孩子,道歉對他來說似乎意味著“我是個壞孩子”。

尤其是當眾道歉,孩子需要放下自尊才能贏得原諒,這讓他感到羞愧。

雖然他拒絕道歉,但也等同於自衛。

乙個有強烈羞恥感的孩子總是對這些“羞辱”的情況高度敏感,他需要想辦法保護自己的自尊。

那麼,為什麼有些孩子會真誠地、自願地道歉呢?

這就是內疚和羞恥之間的區別所在。

內疚感和羞恥感是兩種經常交替的情緒,它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有著微妙的差異。

一位心理學家曾在一次講座中提到如何區分這兩種感覺。

受羞恥感影響的孩子:“我這樣做了,所以我是個壞人。 ”

受到內疚感影響的孩子,不是為自己感到難過,而是針對特定的行為:“我做了一件壞事。 ”

這種差異也可能導致兒童不同的行為結果。

真誠道歉的孩子,更願意思考如何彌補自己的錯誤,正是因為他們感到內疚,他們的反思集中在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上。

然而,對於被羞恥折磨的孩子來說,情況並非如此。

他們反省的重心在自己身上,被一種無價值感包圍著,於是選擇逃避的方式來緩解痛苦。

很多成年人的批評讓孩子充滿“羞恥感”。如果孩子一直覺得“我不好”或“我什麼都做不了”,他就會產生習慣性的羞恥感。 這種想法形成的原因,隱藏在父母的反應中,比如忽視、羞辱等等。 很多大人的批評也會讓孩子充滿“羞恥感”,我們會通過某種行為斷定孩子的動機是壞的,進而否定孩子整體。

放下孩子,貼上標籤:“你有什麼用”、“浪費”、“懶惰、愚蠢、膽小”......

在公共場合教你的孩子,不要挽回面子。

翻舊賬,反覆提及孩子的缺點,看不到孩子的長處和進步。

然而,兒童很少因此而改變。

當孩子被羞恥包圍時,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承擔責任,而是:這種情況讓他感到羞愧。 他們會貶低自己和自我否定。 有些孩子對批評也非常敏感,他們把批評看作是對他作為乙個人的否定。 在嚴重的情況下,兒童會打破罐子並變得麻木不仁。 在新聞報道中,孩子因為受到父母的批評而離家出走、抗拒甚至跳樓的情況並不少見。 大人感嘆,這都是因為孩子的脆弱,其實有時候就是那些批評缺乏比例羞辱孩子,剝奪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才會有這麼大的反應。 曾經有過這樣的新聞,在公交車上,一位媽媽不停地責罵兒子沒有認真做作業,孩子著急開始回嘴。 一怒之下,母親扒光了孩子的衣服,只留下他的**和襪子,自己下了車。 孩子忍受著公交車上乘客投來的懷疑目光,默默地坐在終點站反駁的傲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無助和困惑的表情。 有家長評論說:“如果你這樣做,你的孩子總能記住很久,對吧?”其實,孩子因為恐懼而改變,父母因為孩子而感到如釋重負,都只是一種幻覺。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羞辱是對孩子對成年人無條件的依戀和信任的背叛。

他們可能會隱藏自己的感受和行為,與父母越來越疏遠

他們可能越來越不關心表面上對外界的評價,內心充滿了無奈;

他們可能會學習這種溝通方式,報復他們的父母

他們可能有深深的自卑感,懷疑自己的價值感和存在感,......

我們在“羞辱”孩子的同時,也在削弱他們“向上”的力量。 從這個角度來看,“長記憶”的代價太大了。 美國心理學家貝弗利·恩格爾(Beverly Engel)曾經說過:“在所有的情緒中,羞恥是唯一破壞我們對自己的評價的東西,認為我們是骯髒的、醜陋的、自卑的、一文不值的、不值得被愛的。 “好的教育需要寬大處理,家長總是需要指出孩子的錯誤,告訴孩子底線和原則,這是教育者的責任。 但我們能做的最後一件事是:批評孩子時,要把太多的羞恥感傳遞給他們。

批評孩子的基本前提看到這裡,有的家長會說,“這樣一來,孩子還是說不出來?“批評是父母離不開的一種教育方法。 但是懂得批評的父母會不斷地以批評和接受來回應。 他們引導孩子反思行為,但不斷表達他們的支援。 他們相信孩子天生善良。 用美國育兒專家麗貝卡·艾恩(Rebecca Iron)的話來說,“你必須記住,他是乙個有積極動機的好孩子,但他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其實,每個孩子心中都有對“我是好孩子”的追求,而自己讓父母感到不滿的行為,是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挑戰。 他們只是需要你的幫助和指導,僅此而已。 一旦我們失去耐心,我們就會把孩子的行為當作一種挑戰人們很容易過分關注不好的結果,把教育變成“羞辱”,誇大和妖魔化錯誤。 最終,孩子的信任喪失了,各種教育方法開始失敗。 因此,當我們批評乙個孩子時,我們必須首先將孩子自己與錯誤本身隔離開來多用積極引導的句子,不要扣帽子,也不要給它們貼標籤。 例如,如果孩子打碎了杯子,一句“媽媽認為你不是故意的”比責罵更能引起孩子的反思。 我們傳遞給孩子的是你做錯了,但我相信你仍然是乙個好孩子,我愛你。 接下來,我們需要引導孩子注意自己做錯了什麼,以及他如何影響他人。 例如,如果孩子損壞了他哥哥最喜歡的身材,我們需要幫助孩子移情: 如果你的兄弟拿走了你最喜歡的玩具車,你會很生氣嗎?

這種交流可以喚醒孩子的內疚感,並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最後,引導孩子思考:接下來可以做些什麼來承擔責任或彌補錯誤?它可以是道歉,也可以是有意識地試圖彌補。 這樣一來,我們的批評才算是“完了”。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有表現不如意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鼓勵孩子們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錯誤。 只要多一點耐心,多一點理解,溫柔的提醒、提示、輕推,孩子基本上就能自發改變。 我們對孩子的愛和寬容給了他們面對錯誤的勇氣和信心。 不要用羞辱性的批評來推動你的孩子反對我們。

相關問題答案

    面對調皮的孩子,媽媽這樣說話更有效,沒有第二次嘮叨

    廚房裡,李媽媽正忙著準備早餐,她的焦急與小李的不配合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小李沉浸在自己的玩具車遊戲中,完全沒有意識到時間的緊迫性。每當李媽媽提醒他該穿衣服上學時,小李總是回答 等一下!這樣的場景在很多家庭中司空見慣,父母的嘮叨和孩子的抗拒似乎已經成為家庭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現象。但是,有沒有更有效的方...

    面對倔強的孩子,母親這樣說話更有效,不必重複第二次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經常面臨孩子不聽話的問題。他們提醒一次,孩子回應一次,這個迴圈似乎不可能打破。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改變溝通方式,那麼與孩子的互動將變得更加有效。本文將講解如何面對頑固的孩子,通過適當的溝通方式提高溝通效果,避免重複和抵制。面對孩子的不聽話和背地裡話,我們首先要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他們的...

    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媽媽這樣說話更有效,不用再重複一遍

    當孩子不聽話或回嘴時,我們需要認識到這是他們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表達他們對自主性的探索和對環境的反應。例如,孩子們可能會感到侷限於繁忙的早晨準備工作,無法充分享受他們的遊戲時間,或者他們可能還沒有準備好開始新的一天。擴充套件 了解兒童背後的動機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的行為。我們可以與您的孩子交談...

    面對不合作的孩子,母親以這種方式說話更有效,沒有重複第二次

    在現代家庭中,父母經常會遇到孩子回嘴 不聽話的問題。這些行為不僅影響家庭和睦,還會影響孩子的成長發育。然而,通過改變他們的溝通方式和理解孩子背後的動機,父母可以有效地處理這些問題。本文將提供一些實用的溝通策略和方法,幫助父母與孩子建立更有效的關係。孩子的背信棄義和不服從通常被視為一種惡作劇的行為,但...

    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媽媽們這樣說話更有效,不用贅述了!

    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媽媽們這樣說話更有效,不用贅述了!介紹的。對於許多父母來說,家裡有乙個不聽話的孩子可能是乙個挑戰。孩子往往反應不佳,抗拒表達自己的意見和需求,這給父母的育兒工作帶來了很多麻煩。但是,只要我們以正確的方式和正確的心態與孩子溝通,我們就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本文將介紹一些最有效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