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醫保局發布的《全國醫療保障發展統計公報》,2024年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13人46億人,比上年減少1705萬人,其中居民醫療保險覆蓋人數2517萬人。 這一資料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討論,參保居民人數為何呈下降趨勢?居民醫療保險繳費標準如何確定?居民大病醫保存在哪些不足?本文將從多個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和解讀。
首先,參加醫療保險的居民人數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參與結構的變化。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越來越多的城鄉居民參加職工醫療保險。 國家醫保局資料顯示,2024年,參保從業人員增加812萬人,參保居民減少2517萬人,呈現“居民遞減、職工遞增”的態勢。 一方面,這反映了我國城鎮化程序的加快,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靈活員工在就業地參加員工醫療保險的戶籍限制放寬,提高了員工醫療保險的吸引力。
保險參保質量有所提高。 在2024年城鄉居民醫保一體化之前,各地醫保資訊系統是各自為政、互不對接的,因此存在部分居民可能同時參加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部分居民多地參加居民醫保的情況。 這些都是重複投保的無效資料,不利於醫療保險的規範管理和公平分配。 國家醫保局成立以來,持續推進異地就醫直結,利用資訊化清理重複的參保資料,累計減少人數4000多萬人。 特別是2024年全國統一醫保資訊平台上線後,全國醫保資料將全面互聯互通,異地就醫結算更加便捷,保險資料重複的現象更加明顯。 這樣,居民參保的資料將更真實地反映參保情況,也更有利於提高醫保的效率和公平性。
支付意願正在下降。 雖然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保持在95%以上,但仍有部分居民因繳費負擔、報銷待遇、就醫便利等因素放棄或拖欠繳費。 一些低收入家庭、農村居民、靈活工等群體可能認為自己身體健康,不需要醫療保險,或者認為醫療保險的保障水平不高,不划算,或者認為醫療保險的支付和報銷程式過於複雜和不方便,因此選擇不參加保險或及時繳費。 這些都影響了居民醫療保險的加入人數和醫療保險的覆蓋面。
其次,居民醫療保險繳費標準的確定主要包括以下考慮因素:
醫療保障需求。 居民醫療保險繳費標準按照財政補貼與個人繳費相結合的固定融資模式進行,每年動態調整。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新醫藥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人們對醫療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醫療費用的報銷水平、醫療保障的範圍和內容等。 因此,城鄉居民整體融資標準的提高,也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大家的醫療保障需求。 同時,為保障居民醫療保險的可持續發展,還需要根據醫療費用的增長情況和醫保支出**及時調整繳費標準,保持收支平衡。
財政補貼。 在居民醫保融資中,財政補貼一直佔據主要比重,並且隨著個人繳費標準的提高也在不斷增加。 從最初的每人每年20元,到2024年,財政補貼將不低於每人每年640元,財政補貼非常大。 根據國家醫保局資料,2024年居民醫保財政補助635577億元,相當於居民人均有醫療保險的財政補貼646元。 這也體現了國家對居民醫療保險的重視和支援,為居民醫療保險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被保險群體的差異。 目前,我國居民醫療保險的繳費標準是按人頭繳納固定金額、等額保費,這導致了一些低收入家庭和農村居民繳費負擔過重,而一些中高收入家庭和城鎮居民繳費負擔過輕的問題。 這種支付機制沒有充分考慮參保群體收入水平、醫療需求、支付能力等差異,也沒有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標掛鉤,缺乏自動調整機制,不利於醫保的公平高效。 因此,有必要改革居民醫療保險的支付機制,引入差異化的支付標準,讓有能力的人多繳,有困難的人少繳,從而實現收入再分配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