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今年3月美國空軍AGM-183A“空射快速”ARRW)專案的失敗,美國陸軍的“遠端高超音速**”LRHW)或“黑鷹”飛彈成為唯一處於“部署”狀態的高超音速飛彈。然而,“黑鷹”也面臨諸多問題,進度被拖延,多次試射失敗,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
據《環球時報》報道,美國陸軍助理部長道格·布希在里根防務論壇上援引美國的“力量”**表示,由於技術原因,原定於今年3月、9月和10月進行的“黑鷹”飛彈三次試射被取消,導致其原定服役推遲到2024年。 不過,“黑鷹”專案仍是美國幾種高超音速飛彈中進展最快的,儘管實戰部署一再拖延,但仍有可能成為美軍首枚安裝的高超音速飛彈。 LRHW專案誕生於2024年《中導條約》到期的背景下,在失去《中導條約》的侷限性後,美國陸軍開始大力發展遠端打擊能力。
在此之前,射程為300公里的陸軍戰術飛彈系統(ATACMS)是美國陸軍服役射程最遠的彈道飛彈。 2024年,美國宣布了LRHW專案的計畫,該專案由美國陸軍和海軍聯合開發,旨在實現陸海“遠端高超音速**中遠端常規快速打擊”(LRHW IRCPS)計畫的雙重目標。 該專案使用火箭助推滑翔技術配置,陸軍開發通用高超音速滑翔體(C-HGB),海軍開發助推火箭。 最大的區別是陸軍的LRHW使用熱發射,而海軍的IRCPS使用冷發射。
參見美國發布的陸地和海洋通用C-HGB概念圖)。C-HGB採用雙錐彈頭配置,類似於中國的東風-15B和俄羅斯的“匕首”,這是一種相對低端的技術配置,可以在大氣層中以超過5馬赫的速度滑翔,美國陸軍表示其最高速度可以達到17馬赫。 LRHW的射程約為2775公里,美國**聲稱它“可以在幾分鐘內從**擊中中國大陸”,這使得美國可以在不經任何外國**同意的情況下直接干預台灣海峽局勢。
如果部署在日本,LRHW可以覆蓋中國中部和東部的大部分地區,而LRHW的第二階段計畫將射程擴大到2,500英里或4,500公里,如果部署在日本,它可以覆蓋幾乎所有中國和俄羅斯遠東部分地區。 如果“黑鷹”研製成功,必將被視為美國高超音速飛彈發展和美陸軍遠端打擊能力的一次里程碑式的飛躍。 (參見“通用高超聲速滑翔體”(C-HGB)模型)。 看來美國真的與高超音速飛彈有著“不解之緣”。 LRHW的開發過程仍然充滿挑戰。
2024年10月初,美國華盛頓州劉易斯。 位於麥考德聯合基地的陸軍第17野戰炮兵旅第3野戰炮兵團第5營接收了第一套LRHW原型硬體裝置,包括1個作戰中心、4套發射器和牽引車,但沒有實彈,導致“部署, 但尚未完全部署”。(第一批“部署”的黑鷹高超音速飛彈發射器只有用於訓練的配重)。 2022 年 6 月,LRHW 進行了代號為 JFC-1 的首次全耀斑測試發射。
測試取得了部分成功,助推火箭在整個飛行過程中都處於穩定狀態並成功通過了測試,但C-HGB由於接線問題導致其以錯誤的角度重新進入大氣層而失敗。 儘管首次試射暴露了嚴重問題,但美國陸軍仍有望在 2023 年 9 月部署第一架 LRHW。 然而,接二連三的試射,使美軍再次推遲了“黑鷹”飛彈的實戰部署,第一批交付的“黑鷹”飛彈在炮彈方面不得不繼續接受“超前訓練”。 整個發展過程充滿曲折,但美軍仍在努力克服困難,希望盡快實現LRHW的部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