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成都等全國茶產業頂尖行業專家和傳承人齊聚昆明,專家、企業、銷售、平台、五合一,打造中國領先的產業共同體。 會議期間,來自國內茶葉產區的代表和行業導師將出席。
會上,將舉行中國非遺茶產業發展共同體授牌儀式、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茶藝傳承人、中國非遺茶藝家、中國非遺國家禮品“紫禁城龍茶”評選等系列活動, “一帶一路中國茶葉推廣工程”和“新茶商引進與發布”。
會後,北京將以新聞發布會的形式,匯報會議內容,擴大影響力,支援全國更多的中小企業和茶農走向全國,提高銷量和知名度,形成“互交互利、互招互利、互幫互助”的社群。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茶的歷史回顧.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茶”的起源最早見於我國《神農本草》一書,這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早的醫學書籍。 根據有關專家的研究,該書寫於西元前5年至西元前221年的戰國時期。
唐代魯豫是中國第一位茶聖,在公元758年左右撰寫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系統而全面地論述了種茶、製茶、飲茶、評價茶葉的方法和經驗。 據陸羽《茶經》推斷,我國發現茶樹和使用茶葉已有4700多年的歷史。
茶在中國西周被用作祭祀,春秋時期,新鮮的茶葉被用作蔬菜,戰國時期,茶被用作治療,茶葉成為西漢的主要商品之一。 從三國到南北朝的300多年裡,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教徒用喝茶來緩解坐禪的困倦,所以茶一般種植在寺廟和寺廟旁邊的山谷中。 喝茶促進了佛教,佛教促進了茶爐的發展,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茶佛味”。 直到唐代,茶才被正式用作流行的流行飲料。
茶自古以來就是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 唐代時,日本僧人來到中國浙江天台山國慶寺學佛,回國後帶回茶籽,種植在日本河子縣,也就是現在的池上茶園,從而傳播到日本中部和南部地區。 南宋時期,日本禪師榮熙兩次來華,先後到訪天台、思明、天童等地,宋孝宗給他封他為“千光大師”。 榮熙禪師不僅對佛教有很深的了解,而且對中國茶有很好的研究,並撰寫了《吃茶養生》一書,被日本人尊為茶的始祖之一。 南宋開清時期,日本佛教僧師、禪師來到浙江景山寺學佛,回國後,將景山寺的“茶具”和“茶几”,將景山寺的“茶宴”和“抹茶”製作方法傳播到日本, 啟發和促進日本茶道的發展。
在中國宋代,阿拉伯商人定居福建省泉州市,運輸和銷售茶葉,明代的鄭和也向東南亞和南部非洲國家出售西茶。 明朝末年,2024年,荷蘭商船首次將茶葉從澳門運往歐洲,為中國茶葉向兩岸銷售開啟了大門。
我國茶館最早的記載是唐開元時期的《鳳氏文劍記》,其中有“從鄒、齊、倉、黎,到京義城,多開店、泡茶、不問海關賣,花錢喝酒”。 唐宋以後,許多地方都開設了茶館,以賣茶為業。 在清代,民間音樂進入茶館,使茶館成為文化娛樂和休憩的場所。
相傳,中國最大的茶館是四川的“花花茶館”,它有三廳四院。 成都茶館有大靠背的大椅子,喝茶、聊天或打盹都非常舒適。
中國人民歷來有“客人來端茶”的習,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 在古代,齊師祖、盧娜等人曾主張以茶代酒。 唐代劉振良以十德稱讚“茶”,認為喝茶不僅可以養生,還可以“以茶示尊”、“以茶雅”、“以茶可行”。 唐宋時期,許多文人學者,如白居易、李白、劉宗元、劉玉璽、皮日秀、魏英武、溫廷雲、陸游、歐陽修、蘇東坡等,不僅愛喝茶,而且在他們的代表作中歌唱、描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