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理事會主席查爾斯·公尺歇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來來去去。 在兩人到來之前,西方猜測烏克蘭、新疆、台灣會成為主要話題,但主要要談的是**。
三藩市APEC會議敲定後,歐盟因擔心落後而對峰會感到焦慮,這是可以理解的。 但可以理解的是,對會談結果的期望不高。 有人說,對歐盟來說,最大的收穫是中國終於開始傾聽歐洲的聲音了。 上次來的時候,我被中國捂著耳朵訓斥,也沒怎麼干預。
但如果要談**,中國不會打瞌睡。 歐盟確實有很多話要說,撤退只是為了讓自己感覺良好,實用主義是正確的。 馮德萊恩對中國的盈餘在疫情後的三年中翻了一番,達到近4000億歐元這一事實感到特別不滿。 無論誰看到**不平衡的指數級增長,都必須敲響警鐘。
現在出現了乙個新常態:歐洲國家在與中國的雙邊談判中談論友誼,而歐盟是想要向中國施壓的邪惡行為者的領導者,這是馮德萊恩熱衷於扮演的角色。
歐盟對中國的不滿有兩方面:
1、中國最好的採購內外有區別
2. 中國產能過剩
雙中國不能讓步目標。
*採購當然是內部和外部的不同,所有國家都是一樣的。 不僅在國內和國外,而且在區域內外都可能存在差異。 沒辦法,各級首先要考慮的是肥水不流到外人的田地裡。
中國的產能過剩是乙個有趣的問題。
老歐洲已經受夠了中國的生產能力。 且不說鋼鐵、鋁、水泥、塑料、光伏、風電,這些原本在歐洲處於領先地位,準備作為新的增長點的行業,卻在環顧四周的時候突然被打掉了,然後就沒有翻身的機會了。
這些都是長江的過往水域,光伏和風電兩艘船已經完全錯過了,想都沒用。 歐洲不想錯過接下來的兩艘船,一艘是電車,一艘是晶元,問題是歐洲本身並不生氣。
汽車對歐洲經濟來說太重要了。 中國人只看到德系車,其實法國和義大利的車也是經濟亮點,西班牙、斯洛伐克掛著德系車的尾巴,荷蘭也有卡車,但能力不夠,被中國市場打敗了。 但在有軌電車時代,即使是德國汽車也無法抗拒。 歐洲不僅害怕中國市場推出德國汽車,還害怕中國有軌電車一路滾到歐洲,讓歐洲汽車無路可走。 已經有跡象表明這一點。
晶元是乙個不同的問題。 除了區域性專案,歐洲晶元實力不強,但看到晶元的核心作用,他們也想打造自己的晶元產業,連美國和台灣都不敢相信。 問題在於,中國已經下了很大的功夫,從成熟的晶元開始,已經席捲而來,並且正在拼命攀登技術斜坡,打算從高到低都拿下。 歐洲害怕鋼鐵、鋁和光伏的再次出現,將歐洲趕出了自己的大門。
問題是:中國認真搞市場經濟,有軌電車和晶元靠政策支撐,沒有政策經濟支撐。 初期拿到政策補貼是世界的慣例,歐洲其實是發起者,但中國有軌電車現在要說因為第一次補貼而低,那就是問心無愧。 上汽名爵去歐洲漲價殺方,就是乙個例子。 晶元也是一樣。
歐盟希望中國“規範”出口,如何控制?
馮德萊恩威脅要“使用工具箱中的工具”,而歐盟使用得更少!如果這行得通,早就完成了,歐洲沒有在士兵面前敬禮,限制中國的輪胎、鋼鐵和鋁。
事實上,中歐平衡問題遠比有軌電車和晶元問題更具結構性。 除了德國,歐洲的去工業化並不比美國差,怎麼能一直靠箱包、酒、化妝品呢?利潤率很高,但總量仍無法與大宗工業製造相提並論。
看看歐盟主要國家對中國做了什麼**。 只有2024年的資料,在目前的資料中,中國的順差應該更大,中國的汽車和晶元出口也更大。
德國:
中國出口1340億美元,進口1210億元,略有順差。 雖然順差達到130億,但僅佔進出口總額的5%,不小。
從產品類別來看,中國和德國都是製造業大國,這體現在機電進出口中占多數,適當互補。 藍色代表機電(包括工業電子、消費電子、晶元),淺藍色代表運輸(包括汽車和飛機),玫瑰紅色代表精細化學品(包括藥品、化妝品),灰色代表輕工業(包括玩具、燈具、家具等),棕色代表金屬(包括鋼、鋁和銅),深綠色代表服裝,中綠色代表鞋類,黃色和綠色代表食品, 行李箱為淺綠色,塑料為粉紅色,精密儀器為深紅色,其他盤子太小,不解釋。
顯然,如果德系車沒有辦法出口到中國,天平將大大傾斜。
法國:
中國出口475億美元,進口278億美元,相對順差和絕對順差均大於德國。 有趣的是,法國的GDP大約是德國的2 3,但中國和法國只有中國和德國的1 3。
我國出口仍以機電為主,服裝較多,但進口不好。 在機電行業中,航空發展佔據了最大的板塊,車流中的汽車沒有影子,全是飛機,最大的板塊是化妝品和香水。 箱包(淺綠色)、農產品(土黃)、肉(肉紅)成為主盤,靠這些來平衡機電產品的精華,怎麼可能呢?
難怪法國慫恿歐盟對中國有軌電車展開反補貼調查,如果不加以保護,法國汽車將全軍覆沒。
法國車打不過德車,但兩者就像君子約定一樣,井水不干擾河水,法國看不到德車,當然德國也沒有法國車。 然而,“不守規矩”的中國有軌電車讓法國汽車非常緊張。
義大利:
中國出口額為456億美元,進口額為191億美元,進一步增加了相對順差和絕對順差。 難怪義大利大發雷霆,想要退出“一帶一路”倡議。
中國的出口還是老樣子,汽車出口已經攀公升到更高的位置。 在從義大利進口的貨物中,機電類是最大的部分,但出口量最大的是閥門,然後是燃氣輪機。 義大利出口到中國的衣服很多。
荷蘭:
中國出口883億美元,進口163億美元,不平衡程度大於義大利。
中國的出口情況類似,最大的進口是......噹噹,光刻機!難怪荷蘭一直不願意加入美國的禁運,還得拖到最後,因為這對荷蘭來說是最有利的出口,荷蘭不能依靠飛利浦燈泡和殼牌潤滑油來專注於出口。
光刻機是荷蘭最大的單項出口產品,佔荷蘭對華出口的14%8%!第二大是麥芽糖,934%(草綠色),估計用於食物和酒精第三大是豬肉(368%,肉紅色)。老牌工業國家已經“淪陷”到這樣的地步,如果不允許ASML出口到中國,荷蘭的出口就會崩潰。 麥芽糖和豬肉必須通過手機和電腦來平衡**,這比和尚格林琴的騎兵對抗英法軍隊的炮手更絕望。
波蘭:
它不能全部與舊歐洲相提並論,波蘭是新歐洲的乙個很好的組合,另外。
中國的出口額為458億美元,而進口額僅為37億美元6億美元,相差10倍以上!
中國出口的構成與其他國家相似,最大的進口部門也是機電行業,但最大的單一專案是變壓器(3.)。74%),然後是紡織機械(3.)。21%),這顯然是中國“廉價”進口的,而不是因為波蘭產品有多好。中國自己可以負擔得起所有這些,但如果從波蘭購買更便宜,那就買吧。
然而,從波蘭進口的絕對最大單項是精煉銅,佔225%。
中國出口的最大部門是“永遠”的機電,最大的單項通常是“計算機”、“廣播裝置”(大概是電視機等,手機和通訊也應該算在內)和“辦公裝置”。 這些東西並不貴,但法國葡萄酒再貴,大量出口,也不如手機貴;荷蘭豬肉再貴,也比不上膝上型電腦。 更糟糕的是,手機和膝上型電腦的數量遠遠大於葡萄酒和豬肉的數量。
曾幾何時,中國想在歐洲買下所有東西,但沒有錢。 現在反過來了,中國有錢,願意買,但買什麼呢?有些不需要購買更多,例如空客;有的想買不賣,比如ASML光刻機;還有一些他們不想買的越來越多,比如德國車。
中國一再表示,中國不追求盈餘,中國也想買更多,但第一,“你”不能用不公平的市場規則限制我賣出,第二,“你”不能濫用***條款限制我買,否則就不用談平衡了。
馮德萊恩揚言要動用工具箱,但從中歐產品的數量和種類來看,她的問題不在於如何銷售更多的歐洲產品,而在於限制多少中國產品會傷害歐洲。 中國從歐洲進口的很多都不是必需品,尤其是香水、葡萄酒、豬肉,但歐洲從中國進口的基本上是必需品,絲綢、茶葉等非必需品的份額只能通過望遠鏡觀察。
至於中國限制產能,市場經濟就是市場經濟,中國急於賺錢,中國又便宜又好,為什麼好錢不淘汰壞錢呢?產品公升級已闖入歐洲舒適區沒辦法,歐洲不能自己躺下,擋住中國的路。
歐洲已經變得太習了,無法舒適地生活。 美國和日本的崛起並沒有對歐洲的生活方式造成過分的威脅,中國的崛起在一開始還是幫助了歐洲的生活方式,因為歐洲可以向跨國公司徵收更多的稅款,用廉價的中國進口產品降低生活成本,讓歐洲人可以閒著, “回歸自然”,高談闊論,滿足於用“高品質歐式製造”來裝飾自己的生活。
冠狀病毒大流行和烏克蘭戰爭對歐洲經濟的打擊似乎比想象的要嚴重。 歐洲人收入水平的下降、高能源**和高通脹對歐洲的低端產品製造業造成了沉重打擊,只能更多地依賴中國製造,這使得中國對歐洲的順差在過去三年中不斷增長。 出口賣不出去的傳聞當然不是胡說八道,但縱觀中歐**順差的崛起,似乎總有不對勁的地方。
美聯儲利率居高不下,歐洲別無選擇,只能效仿,歐洲經濟的壓力一時無法消除。 從長遠來看,歐洲的依賴程度會更深。 難怪馮德萊恩不敢說脫鉤,只敢去風險。
歐洲的問題就像美國的鏽帶和佛羅里達的海灘,勞動生產率低加上生活成本高,高福利、高休閒的生活方式,在中國造成的洪水衝擊下有點不可持續。
文章**:辰峰老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