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係最近出現了自2024年以來的首次重大戰略降溫,這種情況相對罕見。 自川普發動第一場戰爭以來,中美關係對抗性日益增強,在經歷了香港**、新冠疫情、裴洛西竄訪台灣、氣球事件等後,中美關係一直在走下坡路。
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源在於,美國把霸權地位置於它所建立的國際秩序之上。 從美國本身的角度來看,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國際秩序只有在符合自身利益的情況下才能得到維護,而如果美國的霸權地位下降,不僅會下降其國際地位,還會產生更加複雜和致命的後果。
但美國面臨的困境是,當前的新自由主義秩序仍是其霸權的基本條件,很難改變。 美國需要新自由主義秩序,但又擔心中國會崛起取代新自由主義秩序,但中國的崛起有賴於新自由主義秩序,這對美國來說是一件非常複雜和具有諷刺意味的事情。 這表現在,美國需要中國的製造業來減輕自身內部的通脹壓力,美國也需要中國購買美國國債來支援美國的霸權和平衡一部分,美國也需要依靠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能力。
中國也是如此。 中國發展的原因之一是其成功的市場化改革和深度融入全球市場,這自然具有新自由主義秩序的好處。 另一方面,中國也將面臨這一秩序的相應外部壓力和成本,如過度自由化的風險、美國強力干預的可能性等,因此中國持續的自我改革仍受到國際秩序的強烈影響。 美國確實可以通過美元的霸權對我們施加不小的貨幣和財政政策限制。
因此,雙方總會有降溫的需要,能否實現,就要看對抗的代價能否平衡。 相對而言,美國還是有主動權的,但無法發動有效的攻擊,同時,也仍然沒有辦法有效緩解內部矛盾,美國仍然無法擺脫對華的需求。 同時,中國也有與美國合作的需要,但這種合作需求比美國更一致、更穩定,所以當美國需要的時候,中國會比較活躍。
但很明顯,當中國在降溫後期待美國採取更多行動時,它不太願意合作。 中國願意降溫,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只需要降溫。 從近期的互動來看,中美兩國在金融、貨幣、一流合作方面仍有一定成效,中國也可以啟動一系列經濟刺激和金融改革。 但在其他領域,比如軍控談判,中美兩國的接觸時間很短,因為他們的主要目的是營造氣氛,但無法掩蓋這樣乙個事實,即由於中美戰略力量的不對稱,沒有必要進行談判。 從峰會上的官方表態來看,中國對美國仍缺乏信任,因此峰會是否會舉行仍不清楚。
總體來看,中美本輪降溫後各項任務的快速發展表明,其實合作需求比較大。 但我們不必對我們能取得多大成就抱太大希望。 現在很清楚,中國不信任美國,但它願意談合作,並有行動借助外部條件改善內部改革。 對其他人來說,沒有必要期待太多,中美關係不能回到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