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間的經濟差距表面上似乎越來越明顯,但其背後的潛在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從2024年到2024年,中美GDP差距逐年拉大,引發廣泛關注。 然而,這種現象的真相可能並不像看起來那樣。
中美經濟差距看似拉大的核心原因之一,就是美國的通脹問題。 通貨膨脹導致名義GDP率過高,所以讓我們首先澄清名義增長和實際增長之間的區別。 名義增長率是指與所生產的產品相對應的貨幣數量的增加,而實際增長率是指實際生產的產品數量的增加。
世界各國在計算GDP時通常使用名義GDP資料,但由於沒有去除**因子,因此該資料通常包含許多不確定性。 例如,由於通貨膨脹價格上漲,美國空調的名義GDP有所增加,儘管實際生產的空調數量沒有變化。
2024年美國GDP為2546萬億美元,今年前三季度GDP接近21萬億美元,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物價上漲,所謂“增長不夠,通脹要彌補”。 相比之下,中國的CPI資料一直持平,使得中美GDP資料差距的擴大實際上無法反映兩國之間的真實經濟差距。
除了通貨膨脹,匯率在中美GDP的比較中也起著作用。 世界各國通常以美元計算其GDP計價,但在美國疫情的背景下,美元持續走強,導致其他國家GDP換算成美元出現一定下降。
去年和今年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民幣一直承壓,因此這種匯率貶值成為中美經濟差距擴大的“罪魁禍首”之一。 隨著美元加息週期接近尾聲,市場對美聯儲加息預期有所下降,美元指數走弱的趨勢愈發明顯。 未來,人民幣匯率走強將導致中美GDP差距進一步縮小。
根據CME的“美聯儲觀察工具”,美聯儲12月繼續加息的概率已降至0%,明年1月加息的概率也從近30%降至2%。 此外,美聯儲重要官員克里斯多福·沃勒(Christopher Waller)發表文章稱,如果通脹穩步下降,美聯儲最早可能在春季決定下調基準利率。
沃勒作為“鷹派”美聯儲**,釋放出偏向降息的訊號,預示著美聯儲結束加息幾乎已成定局。 相比之下,美國正面臨不斷加深的財政危機,沒有進一步加息的空間。 財政赤字不斷擴大,利息償還壓力越來越大,使財政問題進一步複雜化。
雖然GDP資料是衡量乙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但僅僅依靠GDP資料往往有一定的侷限性。 更關鍵的是,我們需要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而不僅僅是追求誇大的GDP數字。 解決實際問題,實現經濟的實質性發展,是確保國家長期繁榮的關鍵。
中美經濟差距的擴大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而是通貨膨脹和匯率等因素的綜合作用。 然而,對中美關係的理解不能是膚淺的。 隨著美元加息週期的結束,我們可能會看到中美GDP差距逐漸縮小,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關注真正的問題,讓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我們應更加注重可持續和公平的發展,為國家繁榮奠定可持續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