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華人對新加坡有著特殊的感情,主要是因為新加坡是乙個以華人為主的國家,其官方語言包括普通話,許多新加坡人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在某種程度上,中國人似乎天生就對“血脈”有著獨特的情感,似乎每個人都有著燕黃的血統,形成了一種家庭感。
然而,在現實中,新加坡人對這種情緒的看法卻截然不同。 即使是中國人也很清楚,他們的祖國是新加坡,而不是中國。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晚年明確表示,新加坡雖然是華人主導的國家,但無法“回歸祖國”。
李光耀不僅在口頭上說了這句話,事實上他一直保持著這樣的立場。 雖然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加坡對華合作,但對中國始終保持著“尊重和疏遠”的態度。 為什麼?
新加坡作為乙個移民國家,人口多元化,自19世紀上半葉以來,幾乎都是來自中國、印度和東南亞國家的移民。 新加坡的族群大多是華人,他們大多起源於福建、廣東等地,大部分人是在19世紀上半葉來到南洋的。
今天,新加坡的華人人口仍佔人口的74%左右,而馬來人、印度人和其他少數民族等其他族裔所佔比例相對較小。
然而,許多中國人想知道,儘管新加坡是乙個以華人為主的國家,但它並沒有表現出與中國和華人的密切關係。
過去出差或工作過的人可能都知道,在新加坡的華人雖然會說中文,但在與華人的交往中表現出優越感,對華人的態度不是很親切。
這一現象引起了深深感受到“燕黃後裔”身份認同的華人不滿,有人認為新加坡在實踐中表現出了“反華”傾向。
對於許多華人,尤其是老一輩華僑來說,在海外謀生、工作、賺錢、養家,似乎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責任和義務。 這種情緒在抗日戰爭期間尤為明顯,當時許多海外華人積極捐物,為中國的抗日戰爭盡自己的乙份力量。
新加坡與中國的友好關係不是理所當然的,而是李光耀的領導。在他看來,新加坡與中國的關係需要保持尊重的態度,保持一定的距離。 李光耀在與中國打交道時非常謹慎,在2024年訪華並與***會談後,他對《**》在我國出版表示不滿,認為應事先徵得他的同意。
2024年李光耀再次訪華時,王蒙在參觀恭王宮時,經常不自覺地用中文解釋。 然而,每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李光耀都會提醒他用英語交流,雖然他精通中文,但他堅持認為使用英語是“原則”。
雖然新加坡和中國在70年代關係良好,但李光耀認為,新加坡有必要成為最後乙個與中國建交的亚细安國家。 因此,直到2024年,雙方才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李光耀的謹慎可能是基於他對中新關係的深思熟慮。
李光耀為確保新加坡的安全和生存而對中國採取謹慎態度,可能源於對新加坡生存的“危機感”。
從新加坡“被迫”獨立之初,李光耀就一直把***問題放在首位。 由於嚴重的種族衝突,新加坡“被迫”獨立,李光耀對馬來西亞一些激進分子的敵意是顯而易見的。 雖然兩國最終分道揚鑣,但種族問題依然存在,許多馬來人不信任華人和新加坡人,甚至一些激進分子認為武力解決是不可避免的。
李光耀對馬來西亞激進領導人上台的擔憂並非沒有根據。 他擔心新加坡可能面臨嚴重威脅,甚至遭受“災難”。 新加坡在馬六甲海峽的戰略位置使其成為大國之間衝突公升級的潛在受害者。 因此,他認為新加坡的生存問題是重中之重。
為了確保新加坡的安全,李光耀尋求國際社會的承認和大國的保護,以阻止馬來西亞對新加坡採取敵對行動。 這促使新加坡選擇與美國建立更密切的關係。
雖然新加坡與蘇聯早已建交,但由於蘇聯解體,與蘇聯的交往很少,提供給新加坡的“庇護”有限。 即使在戈巴契夫執政期間,雖然新加坡與蘇聯的關係有所改善,但蘇聯自身的經濟困境導致它向新加坡借錢。 因此,為了保證新加坡的生存,選擇與美國建立牢固關係似乎也必然意味著必須與中國保持一定距離。
為此,新加坡不僅對越南入侵柬埔寨表示強烈反對,還決定抵制即將舉行的莫斯科奧運會,並宣布凍結與有關國家的交流。
與此同時,李光耀採取了一系列重組軍備的措施,以加強新加坡的防禦能力。
在李光耀看來,新加坡的經濟繁榮必須支援國防事業,因為任何失敗都是新加坡無法承受的負擔,因此必須有足夠的自衛能力。
在他的領導下,新加坡迅速建立了一支穩固的國防力量,並投入巨資購買了西方先進的裝備,這無疑使李光耀感到更加安心。
除了對馬來西亞的敵意和潛在的地緣政治危機的擔憂外,李光耀還對新加坡與中國過於密切的關係感到擔憂。
在他執政期間,中國雖然是乙個大國,但並不被認為是乙個強國,甚至在一段時間內,中美蘇三邊關係相當緊張,危機重重。
李光耀認為,由於新加坡華人占多數,可能很容易被視為中國“最優秀的人”,這可能會給新加坡帶來潛在的危機。
事實上,當新加坡反對蘇聯時,蘇聯曾含蓄地表示,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海外華人被視為中國的“最優秀的人”,並在東道國組織了所謂的“第五縱隊”,宣稱他們是中國的“間諜”。
從這個角度來看,李光耀與中國保持一定距離的立場似乎更容易理解。
他們的祖國是新加坡,為了劃清新加坡和中國之間的界限,李光耀明確表示,新加坡雖然是華人占多數的國家,但不會“屬於祖國”。
從李光耀和新加坡的角度來看,這一立場是理所當然的。 在新加坡尚未崛起的時代,華人的故鄉還不是中國。 而這個現實,在國家強大之後,肯定不會改變。
雖然華人佔人口的70%以上,但新加坡是乙個獨立的國家,歷史上並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新加坡的祖國是新加坡,而不是中國。
李光耀本人,因為他的祖先早已遠離中國,接受過西方教育,所以他對祖籍國沒有浪漫的想法,他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所謂“浪漫思想”,包括回饋祖國、成功後幫助中國,這些思想通常由老一輩海外華人所持有。 他們離開家鄉到異國謀生,但到了晚年,他們仍然想念中國,想念他們長大的地方。
例如,李光耀的叔叔渴望回到中國,並被埋葬在那裡。 但李光耀根本沒有這樣的想法,甚至拒絕去曾祖父家。 他堅定地表示,他是新加坡人,對祖先的祖國沒有興趣。
雖然新加坡的立場與中國大相徑庭,但兩者不可能不分你我“完全融合”,更不可能“回歸祖國”。 然而,李光耀的“尊重和遠離中國”並不等同於“反華”。 事實上,他一直支援中國的統一,也多次促成“汪辜會談”,並多次提出建議
值得注意的是,在李光耀的推動下,蘇州建立了工業園區,為蘇州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因此,李光耀被授予“中國改革開放友誼勳章”。
總的來說,李光耀並不是“反華”,他只是站在自己國家的角度,認為新加坡不可能“回歸祖國”。 我們不能因此而斷定他是“反華”,畢竟他在一些問題上表現出了積極支援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