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頻繁出差了一段時間,想找點放鬆一下腦子,於是翻出了金庸先生的**。 在《青血劍》中,有乙個情節引起了我的共鳴,值得深思。
故事中的主角袁承志,是明末名將袁崇煥的獨子,師從大神穆人卿,意外得到金蛇郎君的秘籍,武功過猛,俠義正氣。 在“泰山大會”上,他不到半年就成為了七省莽撞英雄團的領頭羊,大家都對他敬佩不已。 然而,就在英雄們慶祝的時候,清軍士兵入侵山東,對國家和家人的仇恨湧上心頭。 袁承志決定與兄弟們一起戰鬥,組織決戰計畫。
在與父親麾下的前將領孫忠壽商議後,他們採取了類似於三國的“燒伯王坡”的策略。 孫忠壽率領新俘虜的明軍士兵,將敵人引誘到峽谷深處,然後一舉殲滅。 這意味著第一場戰鬥只允許輸,不允許贏。 所有的主人都在他們的位置上,等待敵軍士兵。 然而,袁承志迫不及待地衝出去報仇,多次被孫某攔住。
由於先頭部隊按計畫被擊敗,袁承志急於再次發起衝鋒,但孫一再勸告:“等等,現在還不是時候。 眼看自己的人馬倒在血泊中,袁承志忍不住了,要求再戰一次。 孫毅然決然地停下腳步:“不行,我不能著急,直到我舉起黃旗!在整個過程中,孫忠壽連續封堵了三次,最後讓袁承志等了。 然而,其他武林高手卻受不了這樣的等待,提前衝了下去,形成了一片狼藉。
最終,袁承志作為聯盟的掌門人,看到眾人衝出去,他毫不猶豫地衝上去殺了。 但是,沒有組織和協調,一切都搞砸了。 孫忠壽大怒,嘆了口氣:“當年袁公率兵的時候,如果手下不這樣聽命,自己殺敵,就會請所有將領拿出尚方劍斬首。 這些英雄們武功不俗,不過也就是一群烏合之眾,當年袁公在寧遠培養的精銳士兵,又何嘗不是天下之驕?這**是一場戰爭,簡直是胡說八道!”
在金庸筆下,正規軍一旦捲入《青血劍》,英雄組合就容易變成一盤鬆散的沙子。 精心的兵力安排,多兵種的配合,再加上有效的管理機制和強大的後方保障,這些要素基本缺失。 要形成真正的戰鬥力,實在是很難。 所謂“為了騎士”和“為了將軍”,終究是兩個不同的境界。
當我讀到武俠時,我總是羨慕英雄們高超的武功,幫助弱者和強者,勇敢無敵。 然而,當我再看一遍時,我突然對這些英雄產生了同情。 不管是郭靖、喬峰還是袁承志,他們都像消防員一樣,“*著火'打'**全世界的'地鼠'都跑了出來,他們都需要這把'錘子'來戰鬥。 其他人可能看起來很酷,但這些英雄最終可能會落入“資源的詛咒”,以至於他們周圍的人有一種“依賴心態”,他們總覺得“英雄”就在那裡,你可以做到。
從組織的角度來看,“騎士精神”實際上是“法人主義”管理者的對立面。 韓非子說:“儒家用文學來搗亂法律,而俠義則用武術來違禁。 “要真正打造一支'鐵軍',《騎士精神》很可能會成為需要清理的物件。
所謂兩隻拳頭,四隻手都打得難打,渾身是鐵,能打幾顆釘子。 秦國之所以能夠橫掃六國,是因為有很強的軍功激勵制度,實現了人人都是兵。 這不是某個“景科”可以阻止的。 無論乙個人多麼強大,都無法與有組織的大規模協作相提並論。
從“俠義”到“意志”,從個人能力邊界的拓展到整體效率的提公升,這是管理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被譽為最佳產品經理的張小龍,在剛開始的時候,花了兩年時間,自己敲了7萬行,做了國內最好的郵件軟體——狐狸郵箱。 但如果他仍然堅持自己敲**,他就做不出像微信這樣的產品了。
從狐狸信到微信,這是從“俠義”到“意志”的轉變。 有了戰場要發揮,隊員們要高效配合,就不用考慮糧草供應了,這才是將領們的幸福。
最近,阿里的武俠文化備受關注,我去阿里總部開會時,會客室門口寫著“藏經閣”三個大字,讓人感慨萬千。 阿里現在的日子不輕鬆,“風清”張小龍不得不親自下去,試圖挽救局面。 結局還不得而知,但在金庸的筆下,郭靖救不了南宋,袁承志也救不了明朝。
所謂張小龍“重建騰訊”,其實是“個人”和“平台”的雙向努力。 從“俠義”到“將軍”,這是個人能力邊界的“昇華”。 從“將軍”到“將軍”,我要感謝我沒有遇到另乙個“崇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