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老齡化、經濟停滯、物價飛漲、資產蒸發、消費低迷、宅男和女性、不願結婚、不願買房、不願生孩子、年輕人失去夢想和動力,對工作的熱情消失,三分之一的人口年齡超過65歲。
創造財富的人越來越少,享受社會財富的人越來越多。 這就是日本的社會狀況。
日本在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同時,也提前進入了低慾望社會。 老年人擁有社會的大部分財富,但他們不再能夠創造價值。
年輕人努力工作賺錢,但積累財富卻非常困難。 結果,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有養老金的老年人不願意花錢,貨幣資產不動,房價低迷。
有上進心的年輕人想賺錢,但貨幣流動性差,經濟陷入長期通貨緊縮甚至流動性陷阱。 即使是沒有背景和資產的年輕人也想努力工作,但他們只能從雄心勃勃到不情願地躺下接受現實。
所以大多數年輕人選擇過著低慾望的生活,雖然他們並不富裕,但他們不願意加班,不想爬上去,不想當老闆,每天過著忙碌但看似不活躍的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打擊了日本的民族自信心。 經濟繁榮過後,原本打算以世界為榮,敢於向世界直言不諱的日本,卻遭到了美國的重創。
《廣場協議》導致日元公升值,中斷了日本的出口,並削減了日本的韭菜。
七十年代末,中國經濟迅速崛起,特別是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這直接粉碎了日本趕超美國的夢想。
經過近30年的通貨緊縮,房地產和其他型別的資產**長期處於下降狀態。
三十年的經濟持續倒退是什麼感覺?例如,無論人們多麼努力,他們每年賺的錢仍然更少。 去年你努力工作,賺了10萬元;你今年還在努力工作,但你只能賺到80,000;第二年,你更努力了,你只賺了6萬。
這塊蛋糕每年都越來越小,這被稱為持續衰退或通貨緊縮。 這不是開玩笑,但其實在日本就發生過,而且持續了二十多年,耽誤了整整一代年輕人。
在今天的日本,索尼、松下、東芝日立,甚至豐田三菱等大公司都不如以前了。
國家的雄心壯志破滅了,理想破滅了,年輕人的未來迷茫了,慾望破滅了。 這種年輕生命無慾和衰老雙重效應的現象,在人類歷史上極為罕見。
值得慶幸的是,經過30年的洗禮和轉型,現金鎖定的一代正在逐漸離開,日本經濟可能正在逐漸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