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孟良谷之戰,長期以來一直有一種說法,說張靈甫狂妄自大,率領整編後的74師孤軍奮戰,結果卻落入了華野的包圍圈,死在了孟良谷。
是嗎?當然不是,蘇羽在回憶錄中表達了自己的反對意見,他說:“在一些資料中,說我軍攻占孟良谷的記錄,是敵軍整編的74師送上門來的。 這種說法不符合戰場實際,不能反映敵人的作戰意圖和動向,也不能反映我軍的遠見和戰役決策。
“由於敵人打算對我進行突圍,敵軍第74師的形勢勢必會稍顯突出,但在戰役開始之前,敵人的兩翼距離第74師只有四到六公里。
“上述說法可能是由於對我軍戰機的製造和俘虜過程一無所知,從我軍平時採用的傳播方式來想象戰場情況,難免足以降低效能,對敵人想得太傻。 ”
蘇羽的話,真的說出了當時的真實情況。
張靈甫雖然性格囂張,但在戰場上還是很精明的,不打不確定的仗,他之所以“獨行”,其實是經過深思熟慮,目的就是為了引來華野主力圍攻他,然後讓國民黨外圍部隊進行反圍剿, 內外綻放,以至全勝。
應該說,張靈福的戰術還是很有可行性的,以整編後的74師團超強的戰鬥力,足以支援外圍部隊的到來,到時候內外攻還是有很大的勝算的。
然而,張靈甫高估了“友軍”的合作程度,也低估了華野派出援軍的能力。
我軍有乙個久經考驗的戰術,那就是“圍攻點派出援軍”,這次孟良谷戰役,蘇羽安排了5個縱隊圍攻孟良谷,還安排了4個縱隊負責阻擋增援,因此,國民黨外圍部隊雖然有理由儲存實力,但長期無法進入, 但是他們也離不開我軍強大的援軍,想都過不去!
*在戰前動員時,明確指出:“從百萬大軍中奪取將軍軍銜的難點在於,既要把這個'大將'從'百萬大軍'中扯出來,再圍攻它,同時又要抵抗敵人後面十個整編師的增援,任務極其艱鉅。 我們一定要下定決心,不怕犧牲,砸珍珠換瑪瑙,一定要把第74師團全部殲滅!”
蘇羽還說,這一戰就像從老虎嘴裡拔牙一樣“虎口不是自己張開的,只有一點點缺口,我們只好狠狠地切進去,像一座硬弓橋,把敵人的左右兩翼拉出來,把第74師從敵人的重灌集團軍中挖出來殲滅!”
這就是孟良谷戰役的真實情況,沒有那麼多偶然因素,張靈甫獨自一人深入,不是偶然的“輕率進軍”,而是抱著勝利的信心,而華野之所以能夠徹底殲滅和整編第74師團,也不完全是因為國民黨缺乏援軍, 但做了種種準備,有效擋住了援軍的進來,也抱著必勝的信心。
在戰役的最後一天,**親自打了各縱隊的指揮官**,嚴厲地說:“山東解放區的安全將決定七十四師團能否在一天之內被消滅,你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完成任務!”
歸根結底,這是一場艱苦的戰鬥,雙方體力和意志的巔峰對決,誰也不投機取巧,最終我軍能夠取得大勝,這也是華冶士兵拼命死戰的結果。
所以,蘇羽在晚年看到那些自以為是的觀點時,在回憶錄中特意澄清,還原了歷史的真相,也給當年的華野兵們乙個交代。
(參考:《孟良谷之戰》《粟鈺與蔣介石王牌將軍張令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