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農村又有“怪事”,年輕人陸續回鄉,卻不想離開親人,這是怎麼回事?又是年底,如果不是今年二月的閏,這個時候就是蠟月了。
俗話說“臘八過後就是新年”,一旦進入臘八月,新年的味道就會濃郁。 不僅許多農民工陸續返鄉,許多人也在為過年做準備。
過去的一年,年底,也是農村探親訪友的高峰期,很多人在外打工半年多,回老家後一般都會去親戚家,尤其是岳父、叔叔、阿姨等親戚家, 這是必須的。
而今年,年輕人紛紛回到家鄉,從農村汽車和面孔的逐漸增多可以看出。 但現在農村出現了一件奇怪的事情,那就是很多年輕人都回到了家鄉,卻不願意探親。
有很多年輕人寧願在家刷手機,睡很多時間,也不願探親上門。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親友之間的互動和聯絡是維繫人際關係、增進關係的重要途徑。
然而,近年來,一種被稱為“脫節”的文化逐漸在農村地區蔓延,許多返鄉的年輕人對探親訪友的熱情降低,更喜歡獨處。 農村“斷親”現象愈演愈烈,這是怎麼回事?
過去,農民守衛著自己三分之一畝的土地,基本上沒有人出去打工。 鄰居們互相閒逛,親戚們更頻繁地四處走動,這樣如果發生什麼事,每個人都會互相幫助。 此外,親戚經常四處走動,也方便了聯絡。
然而,今天的情況不同了,隨著現代化程序的加快,許多年輕人在教育、職業發展等方面有了更多的選擇。 他們更有可能在遠離家鄉和親人的大城市學習或工作。
這種長期的地理隔閡減少了他們與親人的日常互動和情感聯絡,導致彼此逐漸疏遠。
像現在很多年輕人一樣,常年打拼,甚至有些親戚認不出來,說了不愉快的話,就連親戚家也未必能找到他們,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願意去找親戚嗎?
以前溝通不發達,親戚家裡出事,也就是兩條腿走來走去,了解對方家裡的情況,有什麼就容易幫忙。
但是,現在通訊發達了,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地理距離造成的溝通障礙,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斷親現象”的出現。
為什麼?如今,智慧型手機和網際網絡等工具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與遠方的朋友保持聯絡,但這種虛擬世界的交流往往難以取代面對面的人際互動。
雖然虛擬交流很方便,但在建立真實的關係和深刻的情感方面可能還不夠。 別的不說,很多人的手機、微信都有親戚,一年會聯絡多少次?
在傳統社會中,家庭和親屬關係在農村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年輕人作為家庭成員,承擔著維持家庭關係的責任。
然而,在現代社會,隨著個體意識的增強和家庭結構的變化,年輕人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定位也在發生變化。 他們更注重個人發展和自我實現,而對家庭和親戚的依賴逐漸減少。
以前一家人團聚,親戚多,一般沒人欺負,出事時,會先找親戚幫忙。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尋求朋友、同事和同學的幫助。
此外,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城鎮化程序的加快,農村生活方式和經濟基礎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許多年輕人選擇在其他地方工作或創業,遠離家鄉的親戚。
同時,隨著農村社會的變化,親屬關係也發生了變化。 過去親情和地緣的密切聯絡正逐漸被更鬆散、更功利的聯絡所取代,這也使年輕人不再將探親訪友視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斷線現象”的出現並不完全是負面的。 它反映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個體意識的覺醒。 年輕人有更多的機會追求個人發展,實現夢想,這是社會進步的體現。
同時,對於個體來說,“斷親”的行為也是乙個自我探索和成長的過程。 通過與不同的人建立關係和發展興趣愛好,年輕人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並豐富他們的生活經歷。
儘管如此,“斷親”現象仍需要我們的關注和反思。 人際關係和情感聯絡是構成社會的基本要素,缺乏這些聯絡會導致社會的孤立感和焦慮感。
此外,親情和親情關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腐朽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傳統文化的淡化。 因此,我們應該鼓勵年輕人多參與社會活動,加強與親戚的互動和聯絡,從而建立更健康、更和諧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