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給我留言,讓我寫一篇關於老師***最新觀點的文章。
我看了一下,**老師最近在微博發了一篇文章,認為是房地產**傷害了國民財富,財富的下降導致消費力不足。
我想說的是,房地產價格普遍下跌。 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數字,但有朋友說普遍下降30%。 這是乙個相當嚴重的下降。 房地產只是國家財富的一部分,也可能是最重要的部分,但我沒有關於這部分佔國家總財富多少的資訊。 但根據朋友提供的一些資訊,下降相當嚴重。然後他建議將通貨膨脹率提高到6%
我認為最簡單的方法是弗里德曼五十年前所做的。 除了不限制樓價外,中國央行還應盡快將年通脹率推高到6%左右,然後調整到4%,然後讓4%的通脹率繼續下去,直到整體經濟得到全面和可觀的發展。上述現象的發生,其實是源於居民債務延續失控,我不同意他提出的解決辦法,也出於分歧的原因,不認為高層會採用這種做法。 讓我們談談。
a) 剛性債務的陰影。
我們試想乙個場景,如果乙個剛從復旦大學畢業的畢業生,拿到一家大型網際網絡公司每年30萬元的offer,打算在上班前零首付、分期兩年買車。
我們知道,消費行為的本質是勞動交換。 但這個時候,復旦學子換來了凝聚勞動價值的汽車,卻沒有付出任何勞動。 那是因為他借了債,提前透支了未來的勞動。
這就是我們在文章前面提到的,債務使跨時間週期的勞動力交換成為可能。 換句話說,債務是你未來勞動力強迫支出的保證。
然後,從消費的角度來看,復旦盛今年透支了年薪的勞動,買了一輛車。 未來兩年,他將被迫花掉一半的勞動來償還債務,其餘的可以用於消費,消費的上限是:
現在,收入為0,債務為300,000,消費為300,000。
第一年收入30萬,還債15萬,消費15萬。
第二年收入30萬元,還債15萬元,消費15萬元。
也就是說,從消費的角度來看,這名復旦學子的消費量有所下降。
消費減少的原因不是復旦不願意消費,而是他在買車的時候就已經提前消費了,之後還要還債。
那麼,問題來了,有沒有辦法讓這位復旦學子的消費水平不下滑呢?
有乙個解決辦法,那就是維持他的債務。
現在,收入為0,消費為300,000,債務為300,000。
第一年收入30萬元,消費30萬元,欠債30萬元償還舊債。
第二年收入30萬元,消費30萬元,欠債30萬元償還舊債。
讓我們更進一步,有沒有辦法提高他的支出限額?
當然,有乙個解決方案,那就是增加債務規模。 增加的部分可以轉化為消耗。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為了減少他的債務,他的支出上限必須低於他的收入;
維持債務,他的支出上限等於收入。
舉債,他的支出限額超過了他的收入。
因為乙個人的消費就是另乙個人的收入。 因此,提高收入的方式來自於鼓勵消費。
從長遠來看,消費力的增長來自收入的增長,短期內可以通過債務增長來增加。
對乙個人來說是這樣,擴充套件到乙個城市、乙個國家也是如此。 有乙個技術術語用於衡量債務相對於收入的增長率,稱為槓桿。
槓桿=債務收入。
當債務增長超過收入增長時,槓桿率增加,反之亦然,槓桿率降低。
從國家的角度來看,是的。
家庭槓桿率=家庭部門債務GDP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在2024年之前,家庭槓桿率一直在上公升,表明債務的增長速度一直快於GDP。
什麼結論?由於乙個人的債務是另乙個人的收入,因此名義收入在 2021 年之前的增長速度快於 GDP。
為什麼叫“名義收入”,是因為它隱藏了現代金融體系中的乙個漏洞,經常被收割者用作收割普通人的工具。
讓我們解釋一下。
b) 死神的規則。
在我們之前的分析中,有乙個問題我們沒有解釋,那就是我們說復旦盛買車的時候,透支了自己未來的勞動,用來交易。 但以後就沒有發生過,那麼這種透支是怎麼發生的呢?
我們先來看看繞過現代金融體系的借款,比如你不找銀行,而是讓你同村的合夥人張二狗借30萬元給自己買車。 那麼這30萬就是張二狗的勞動平衡,你去買車的時候,其實就是在用張二狗的勞動力換一輛車。 拿到30萬,張二溝就損失了30萬。 那麼等你以後賺了錢,攢了30萬元,你就用你勞動餘款30萬元,還給張二狗。 完成貸款閉環。
你能看到這個過程和從銀行借錢有什麼區別嗎?
不同之處在於借款人必須與貸方相對應。 當借款人獲得勞動力平衡時,貸方將失去勞動力平衡。 因此,勞動交換必須發生在現在的時間和空間中,而不是牽扯到未來。
如果每個人都使用這種借貸方式(例如,在古代沒有信用貨幣系統,但***被用作貨幣),就不會有通貨膨脹。
那麼從銀行借錢呢?
張二狗在銀行存入50萬元的時候,也可以去銀行借30萬元,這時候銀行按照央行存款準備金率的規定,可以按照現有的50萬憑空產生30萬元的貨幣和債務。 也就是這個時候,市場上的貨幣變成了80萬(你的30萬,張二狗的50萬),但同時又有30萬的債務。
也就是說,雖然你借了30萬元買車,但張二狗的50萬元還存在,你也可以拿出30萬元買車。 這樣,所有人都有可能借到錢。 沒有貸方。
銀行可以創造貨幣的上限稱為貨幣乘數,它是存款準備金率的倒數。 也就是說,當存款準備金率為10%時,銀行可以通過放貸將居民在自家銀行的存款擴大10倍。
由於沒有貸方,這種型別的借款也稱為從未來借錢。
但這一切似乎都是金融的把戲。 如果人人都借錢來購買現在的產品,現在的貨幣就會增加,但是現在的產品取決於現在的勞動產出,不可能憑空增加,所以只能造成乙個結果,那就是:
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
也就是說,從未來借錢只是乙個幌子,借款人購買力的增加是以其他儲戶購買力下降為代價的。 整個**仍然保守。
這與經典借貸的本質不同,傳統借貸失去購買力,而現代借貸沒有借貸人,因此所有硬幣持有者都分擔購買力的損失。
但這種通貨膨脹有乙個閉環。
因為當錢還清時,銀行不是創造貨幣,而是銷毀貨幣,也就是說,它把歸還的錢和債務一起清除。
因此,如果每個人都在償還,那麼它將導致當前貨幣貶值,產品不會改變,因此將導致:
貨幣公升值和通貨緊縮。
一般來說,理想的經濟狀態是,有人在借貸,有人在償還債務,這樣他們就可以相互抵消,保持貨幣和通貨膨脹的穩定。
然而,理想只存在於賬面上,而現實經濟狀態,由於人口結構和GDP發展階段不同,通常會導致某一時期的借款特別大,或者某一時期的還款特別大,從而形成債務迴圈。
識別債務週期成為收割機收割的關鍵。
如果市場處於借貸週期,貨幣對資產貶值,債券持有人將收割持有人。
而當市場處於債務償還週期時,貨幣相對於資產公升值,貨幣持有者將收割債務持有者。
3)收穫節點的判斷。
首先,我問乙個問題,償還債務是硬約束嗎?
這取決於它是哪種債務,一般分為三種型別。
*債務。 公司債券。
住宅債券。 其中**債名義上是通過稅收來償還的,但實際上可以通過借新的、永不歸還來償還,也就是說,我們常說內債不是債務。 企業債務取決於企業的經營狀況,如果管理得當,不可能一直償還。 住宅債務必須償還,因為居民有壽命限制。
如果居民30歲,借新錢還舊錢沒有問題,但到了60歲,就沒有辦法從銀行借到新錢了。 他必須在變老之前還清所有的債務。
因此,對於個人居民來說,必須有乙個借款週期和乙個債務償還週期。
那麼整個居民呢?因為人口結構有起有落,所以也有週期。
比如,70後已經處於還債週期,80後即將進入還債週期,90後仍處於還債週期,00後即將進入還債週期。
我們來看看過去50年的出生人數(只看50年,50歲以上的群體一般不會增加債務是預設的)。
從廣義上講,2024年和2024年的出生人數超過2000萬,是高峰期,從狹義上講,2024年和2024年的出生人數是2200多萬(87高峰期為2400萬),這是高峰期。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85歲老人進入債務週期之前提前借貸購買資產,我們就可以享受到85後借貸時帶給我們的貨幣和債務的持續貶值,我們可以通過持有債務來收穫持幣者手中的財富。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在85歲老人進入債務償還週期之前出售資產來償還債務,我們可以收穫債務持有人作為硬幣持有人的財富。
此外,我們還可以直接檢視居民的新債務狀況。
如圖所示,2016-2024年是居民全國借貸的高峰期,根據我們之前的推論,是債務峰值應該在2024年之前買入,債務峰值應該在2024年之後賣出。 這樣,就可以實現債務週期的雙向套利。
此外,結合上面提到的家庭槓桿率圖譜,可以看出,這個借貸規模峰值導致了家庭槓桿率的快速上公升,也就是我所說的,債務增長快於收入增長。 所以從理論上講,這個規模是不可持續的,當槓桿率接近極限時,或者出現疫情等干擾時,債務規模就會失控,規模就會下降。
此時,居民個人雖然可以通過出售資產來轉移債務,但居民作為乙個整體只能通過勞動來償還債務。
從財務上講,工人償還債務就是償還過去的債務,但勞動不能跨越物理時間週期,因此財務論點只是乙個掩護。
所以回來的勞動力去了**?
它重振了所有持有者手中的貨幣購買力,但也加劇了債務負擔。
這就是債務人償債週期中逆收的真諦。
失去債務支撐後,價格跌幅最大的將是房地產,這可能是居民財富縮水的意義。
但是,如果我們以較低的勞動標準來看待財富,那麼無論借貸週期還是償還債務週期,社會財富總量都是守恆的,但是在人口中的分布是不同的(嚴格來說,在債務償還週期中,社會財富總額會因為勞動總產出的減少而略低)。
所有的金融結構和工具都是籠罩在勞動關係中的幻覺,它不僅提高了交易效率,而且改變了財富的分配方式。 讓創造財富的人不能真正擁有自己的財富,而是被迫參與財富的再分配。
京滬中產階級在下乙個2024年的位置,將決定他們是否會在下乙個週期迎來返貧的命運拐點。
為什麼提到北京和上海的中產階級?因為北京和上海今天剛剛出台了新的房地產政策,槓桿空間已經開啟。
至於張教授提出的將通脹率提高到6%的提議,其實是讓先接力棒,讓居民未來重舉借貸。 事實上,接過接力棒是可能的,而且已經完成了。 但要把通脹率提高到6%是很困難的。 因為這種不顧居民債務迴圈而強行打雞血的做法,無疑是在為未來埋設地雷。 過去我們從外貿、工業等多方面進行分析,他們不會這樣做。
它創造了乙個更可怕的事實,那就是不公平。
顯然,硬幣持有者可能是富人或窮人,但債務持有者一定不是窮人。
如果說是居民自發借貸造成了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自然也沒什麼好說的,但政策上還是有很多難以言喻的代價要主動去做。
4)後記。2024年,房價**的浪潮確實釋放了。 但2024年的浪潮,嚴格來說,並沒有放水,靠居民加大槓桿。
今天,與過去不同的是,居民的槓桿率仍然很高。 家庭債務意味著對居民未來勞動力的強制性支出,因此債務中用於消費和資產增值的剩餘勞動力必然受到限制,而即將到來的人口下降使得接力債務的預期更加悲觀。
在這種背景下,錯誤地選擇持有硬幣和債券的頭寸,可能會從根本上影響您在新週期中獲得的財富分配。
上半年,我發了一篇文章,建議負債累累的學生賣房,正是因為資料的跟蹤。
當然,未來我們將繼續跟蹤債務和經濟資料。 只有通過跟蹤這些資料,我們才能找到交易的最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