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是法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發展階段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統籌推進國內治理與國際治理、應對新風險挑戰的需要。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我國涉外法治建設提供理論指導和方法指導。近日,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所長肖永平在接受《檢察院》記者專訪時表示。
加強思想和原則的指導
推進涉外法治體系和能力建設
肖永平,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所長
法治興,法治強國強。
涉外法治工作事關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加強涉外法治建設,既是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復興偉大事業的長期需要,也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應對外部風險挑戰的緊迫任務。 近日,《檢察**》記者就涉外法治的定位、基本理念、建設路徑等理論界和實踐界十分關注的問題,對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所長肖永平進行了採訪。
釐清關係,堅守原則
準確把握涉外法治的基本定位
記者:如何理解“涉外法治”,它與“國內法治”和“國際法治”有什麼關係?
肖永平:“國內法治”和“國際法治”是國際公認的概念。 一般認為,“國內法治”是指一國在主權基礎上處理內政和外交事務的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法律服務等活動的總稱。 “國際法治”是指各國根據協調意志處理本國與本國公民或法人與其他國家及其公民或法人、國際組織之間的社會關係的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法律服務等活動的總稱。
“涉外法治”是中國法治實踐和法學理論的獨創性。 筆者認為,“涉外法治”是指一國從自身立場出發,依照涉外法律法規和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處理涉外事務的法律活動。 因此,涉外法治是國內法治的一部分,是國內法治的外在延伸。 由於涉外法治涉及涉及涉外因素的事務,涉及不同國家與其公民、法人或國際組織之間的跨國法律關係,因此也可以被視為國際法治的一部分,是乙個國家國際法治的體現。 可以看出,涉外法治作為國內法治與國際法治的交匯點,是國內法治與國際法治的橋梁,是國內法治與國際法治的紐帶,在國內法治與國際法治之間發揮著互動與融合的作用。 是促進國內法治與國際法治協調發展的重要領域。
記者:推進和發展涉外法治應堅持哪些理念和原則?
肖永平:在我看來,最重要、最直接的理念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統籌推進境內外法治理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多次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想,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支援。 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可為中國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加強立法領域的國際合作,共同制定國際規則,加強執法司法領域的國際合作,提供價值指引。 提高執法和司法效率,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改變不公平、不合理的國際規則和國際機制。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是法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發展階段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統籌推進國內治理與國際治理、應對新風險挑戰的需要。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我國涉外法治建設提供理論指導和方法指導。
要實現上述兩個重要概念,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首先是協調國內法和國際法的原則。 國際法和國內法是緊密聯絡、相互滲透和相輔相成的。 隨著國際相互依存的不斷加深,國內法與國際法的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相互滲透、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互動狀態越來越明顯。 在當今世界深刻複雜變化和中國與世界空前密切互動的背景下,中國涉外法治建設只有堅持國內法與國際法相協調的原則,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是發展與安全統籌原則。 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和目的,安全是發展的條件和保證,兩者相輔相成,有機統一。 **總書記強調,“堅持發展與安全統籌,堅持發展與安全並重,實現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我國涉外法治建設必須堅持以發展促安全、以安全保發展,以涉外私法、經濟法領域發展為重點,以涉外公法領域安全為重點,兼顧涉外社會法領域的發展和安全。
三是兼顧合作與競爭的原則。 推進涉外法治建設,要適應高水平對外開放需要,完善涉外法律體系,積極參與涉外立法、執法、司法合作,重視落實同各國達成的多邊和雙邊協議,加強法治和廉潔建設。 引導我國企業和公民在“走出去”過程中自覺遵守當地法律、法規和風俗習慣;還要善於有規矩說話,按章辦事,不斷完善反制裁法律法規和阻攔規定還要加快構建我國法律域外適用的法律體系,推動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規則體系,提高我國涉外法治的國際吸引力和影響力。
第四,國家利益與人類社會整體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在科技高度發達、人與人緊密依存、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的時代,只有追求人類共同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理念,才是人類走向美好未來的合理選擇。 我國涉外法治必須堅持正確的正義和利益觀,堅持國際交往中義利結合的原則,以義為先,推動國際關係民主化,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
加速布局和協同部署
明確我國涉外法治建設重點
記者:近年來,我國涉外法治工作取得了哪些重大進展?與國內法治相比,涉外法治工作在哪些方面仍需加強?
肖永平:近年來,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在第一層清晰明了,涉外領域專項立法步伐加快,涉外司法質量和效率不斷提高,涉外法治和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必須看到,與國內法治相比,涉外法治發展滯後,存在一些薄弱環節。 比如,涉外法律制度亟待完善,可操作性亟待加強。 涉外執法協調機制尚未建立,執法能力有待提高。 涉外司法國際影響力薄弱,相關機制有待完善。 能夠提供高質量涉外法律服務的機構和個人數量少,影響不大。 高校培養涉外法律人才的體制機制有待完善。
記者:面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如何在著力補短板、補強補短板的同時,形成涉外法治工作大協調的格局?
肖永平:全面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需要加強系統思維、戰略思維和底線思維,多維度兼顧問題導向、主權導向、安全導向、發展導向、協調發展。
在完善涉外法律法規體系方面要加強國際法在涉外立法中的思考,從緊急立法轉向規劃立法,提高涉外法律法規的制度化和針對性從宣示性立法向實施性立法轉變,平衡涉外立法的價值地位、宣示作用和實施效果;由專門立法向集群立法轉變,圍繞一定涉外關係,制定健全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司法解釋、規範性檔案等一系列規範。
在加強涉外法律服務方面涉外法律服務涉及訴訟、公證、仲裁、調解、司法鑑定、法律鑑定、法律援助等領域,與外匯主體密切相關,是當事人參與度最高的涉外法律活動。 因此,要盡快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的修訂工作,完善外國法律查明機制,推動我國仲裁機構與其他國家建立聯合仲裁機制等有效措施,不斷提高涉外法律服務能力。
在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方面,要把國內法治作為中國參與和引領國際法治的力量源泉和話語權基礎,把涉外法治作為中國參與和引領國際法治的重要出發點和制度保障充分發揮並不斷擴大“產業鏈韌性與穩定性國際論壇”的影響力和作用,有效維護全球產業鏈的穩定性和暢通性大力推進“一帶一路”法治保障從軟法治理向軟法硬法共治等轉變。
在深化司法領域的國際合作方面,要公升級中國與其他國家簽署的雙邊司法協助協定;加強反腐敗國際合作,加大在境外追回、遣返引渡贓物和逃犯的力度;完善中國司法協助制度和機制,推進引渡、遣返、移送犯罪嫌疑人、被判刑人等領域的國際合作。
記者:總書記指出,涉外法律制度是國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涉外法治的基礎。 根據涉外工作的需要和重點,哪些涉外法律法規需要加快制定或完善?
肖永平:當前,要加快制定《對外援助法》《外國人法》《國際私法》《領事保護法》《移民法》等法律。需要完善的法律主要包括:加大力度豐富反制裁、反干涉內涉外法律鬥爭的工具箱,完善我國法律域外適用的配套執法和司法程式;加快制定《反外國制裁法》和《反國法》配套法規或規範性檔案,修訂完善海關法、外國法等涉及反制和例外的法律,盡快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修訂工作。
記者:當前,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共建“一帶一路”,都需要涉外司法保駕護航,這給我國涉外司法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以檢察院為例,如何完善涉外司法制度,提高涉外司法效率?
肖永平: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在保障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由於涉外法治是綜合性的,涉及憲法、刑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環境法、三大訴訟法等所有法律部門,在履行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的檢察職能時,檢察人員只有在熟悉相關領域的涉外法律制度的情況下, 了解我國涉外法治原則,掌握相關領域的國際規則,才能高質量、高效率地履行法律監督職能,履行職責使命。例如,檢察官在預防和懲治國家層面、顛覆國家政權、組織實施恐怖活動等犯罪時,需要掌握我國刑法域外適用規則以及相關國際條約的規定,同時遵守涉外刑事訴訟法律法規, 以依法維護中國安全。在國際司法合作中,檢察官必須根據有關國際條約、雙邊司法協助條約或中國《國際刑事司法協助法》的規定,妥善維護我國的司法主權和國家利益。
著眼全域性,統籌謀劃
優化涉外法律人才培養制度
記者:成功的關鍵在於人。 我國高素質涉外法律人才相對短缺,涉外法律人才的培養應重點關注哪些方面?
肖永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德造人、學德與法並重,加強學科建設,搞好法學教育,健全實踐型培養機制,盡快培養出一批政治立場堅定、業務素質過硬、熟悉國際規則、精通涉外法律實務的涉外法律人才。
在尊重涉外法律人才培養規律和我國現有培養能力和條件的基礎上,只有優化學科體系,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構建協同培養機制,打造高水平的國際合作平台,才能科學有序地擴大涉外法律人才培養規模。 切實提高培訓質量,適應我國加強涉外法治建設、擴大對外開放的需要。
學科既是乙個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又是經過學術分類後形成的職能單元,是專業人才培養的載體。 國際法是世界公認的一門獨立學科,於19世紀中葉傳入中國。 20世紀30年代,國際公法和國際私法成為我國法學本科生的必修課。 國際經濟法在20世紀80年代被確立為一門二級學科。 到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已有50多所高校開設了國際法(國際經濟法)本科專業,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分別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為二級學科。 從2024年至今,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三個分支學科合併為國際法的乙個分支學科。
40年來,我國國際法理論不斷豐富,在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的傳統學科體系下,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學科體系。 如此豐富的國際法知識體系,如果只是作為二級學科來構建,就很難深入研究,不利於整合相關國際法知識,創新國際法理論,更不利於構建我國獨立的國際法知識體系。 因此,我建議將國際法一級學科建設為試點,切實構建中國特色國際法學科體系,為提公升我國國際法治話語權創造條件。 40年來,在國際法教育方面,我國擁有相對穩定的教學隊伍、基本形成的課程體系、多樣化的培養模式和不斷開放的國際合作平台,形成了有別於國內法的理論體系和一批國際公認的與國內法相對應的獨立學科的二級學科。 具有建立國際法一級學科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凝聚共識,愛護實踐
加快建立獨立的涉外法治知識體系
記者:總書記指出,要加強涉外法治理論與實踐前沿課題研究,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外融合的涉外法治理論和話語體系,突出我國法治大國、文明大國形象。 對於加強涉外法治理論層面的探索,構建獨立的涉外法治知識體系,您有什麼建議?
肖永平:構建我國獨立的涉外法治知識體系,必須通過凝聚共識、歸納範疇、關懷實踐、提煉問題,兼顧理論與實踐、兼顧中國與世界,整合我國涉外法治教材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組織編纂《中國涉外法治》教材,既是國力問題,也是涉外法律人才培養的基礎。
這部教科書不僅要講授涉外法治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還要傳播中國對國際法的態度、立場、貢獻和創新,同時傳達法治精神,培養法律技能,在形成涉外法律專業共同體、提高中國涉外法治水平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具體而言,要運用法治思想和外交思想,探討我國涉外法治的基本原則、主要制度和理論實質,提煉我國在涉外法治建設中提出的新概念、新概念、新判斷、新命題、新觀點、新思路, 夯實我國涉外法治的理論基礎。以中國涉外法治為中心主題,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涉外法律紀律體系。 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構建中國涉外法治教材體系。 以培養涉外法治人才為目標,統籌知識轉移、能力提公升、信念傳承,以素質提公升為目標,融合法學思維、涉外法治思維、國際法治思維。
公訴人**王元)。